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12-27 10:47:31

  一个词汇能够广为传播,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绝不是一个统计学的意义。每一个热词,都是公众当下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具有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聚焦”功能。这些热词,蕴含着钩沉的力量,标注着现实的体温,彰显出时代的价值风向,激活了国家的民生脉动,无一不体现出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反映出政府强国富民的执政愿景,折射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我们相信,许多年后,只要人们想起这些“热词”,必能回忆起这深思与激昂同行、践行与志远并存的2010年。 ——编者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中国在2010年再次用数据“给力”世界,展示出经济增长领先全球的卓越成就。然而,我国也已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工资上涨滞后,劳资冲突加剧,房价猛涨多年,调控屡屡失效,收入分配差距渐行渐远,高层和民众呼吁声极高的行政体制改革尚无实质性突破。

  从国际上看,2010年,我国公共外交和多边外交重拳出击,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同时,压力也与日俱增。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老二”,西方联盟随之展开战略猜忌与联手围堵,同时印度、越南等地区大国也虎视眈眈,中国可谓“前有伏兵,后有追兵”。

  种种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接下“十一五”接力棒,集中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以勾勒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并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全会有辉煌回顾更有危机前瞻,很快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概念融入到了全会的精神之中,“人本、绿色、创新、协调”成为全会贯穿中国发展转型基本方略的主线。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不再只是目标与口号。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最有力的攻坚武器。“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的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明显改善”,这才是小康社会不会成为乌托邦的基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的方方面面都关系到温家宝总理那句“让老百姓活的更有尊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呼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指向,体现出高层的胆识与魄力。

  全会的最大亮点在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务实、可操作,就是讲未来五年怎么干、干什么。同时,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并把人民满意度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努力实现从富国到富民的转变。如此“给力”,势必将得到民众的“加分”。

  展望下一个五年,是“中国梦”一个新的开始。2011年即将来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神马不是浮云”!

  防通胀 保民生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糖”太宗……2010年网络流行语愈发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费密切挂钩,诙谐中蕴含深意。如今物价呼呼上涨,工资却没有“跟风”的意思。因此,很多老百姓戏言“做了房奴、卡奴,如今蔬菜都涨价,只好开始做菜奴”。在这场蔓延全社会的涨价风波中,似乎无人幸免。

  “涨潮”背后,暗藏的是通货膨胀时代的民生问题。实际上,不断上涨的物价,一下子打乱了大多数老百姓可预期的生活阵脚,既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又带来了超预期的压力和艰难。通胀的压力下,物价猛涨,必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防通胀、保民生成为了2010年一整年中的重头戏。“今年CPI涨幅要控制在3%左右,同时强调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早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然而,物价上涨速度仍然超过预期,“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产品似乎越调控越远离民生期盼。临近年终,CPI已经“破五”,创两年来的新高。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通货膨胀,抑制通胀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物价持续上涨,国务院11月出台了16条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

  备受瞩目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及“防通胀”、“保民生”等主要内容,商定了具体经济工作方针,并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调控定调。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同时,会议更加重视通胀预期管理,提出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学者提出,现在物价涨幅已经跨越3%的调控线,甚至单月超过5%。因此,“治理通胀预期”的说法已经不妥。2011年,将其改成“按捺通胀压力”,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表述。

  无论如何,稳定消费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稳定,是最直观、最广泛的民心工程,而在2010年,这才刚刚启程。

  教育规划纲要 人才规划纲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新世纪以来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和人才成为紧紧牵动党和国家心弦的两大话题,教育规划和人才规划一时风生水起,成为舆论宠儿。

  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困难依旧重重,挑战也依然严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不再是“打酱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有教无类”到“学有所教”,正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教育规划纲要倡导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正是开启“学有所教”的金钥匙。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对强国必先强教的完美阐释。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到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再到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中国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切都旨在全面形成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而这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在人才。我们要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合理的人才规划能在优质教育的基础上锦上添花。人才规划纲要强调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要实现人才资源总量、人才素质、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和人才使用效能的增强与提高,体现出国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的渴望,让有才之士不因无用武之地而犯愁。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无论是观世情、察国情,还是看党情,人才规划纲要的出台在未来十年重大机遇期面前都显得难能可贵,它不再只是停留在难以检查、考核、评估的空洞口号上,而是“既有包容性和原则性较强、内含丰富的总体性目标,也有易检查、可评估、能考核的具体的定量指标”,让“中国模式”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从“人口”转向“人才”。

  毋庸置疑,教育规划纲要与人才规划纲要这两个“雄心勃勃”的蓝图中,蕴含的是让中国民众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憧憬面前,更需脚踏实地。一番冷静的现实观察过后,我们会发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与人才作用的愿景面前,仍然像阿喀硫斯的脚后跟,残留着困扰。

  上海世博会

  半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曾经聚焦全球目光。10月31日,完美落幕的世博会闭幕式,再次展现中华魅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没有因为闭幕而褪色,反而见证并延续着世界与中国的交流与互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上海作为一座城市,同时在世博会中成功地展示其“软实力”。

  有分析说,上海的经济“硬实力”已经有目共睹,上海市民在世博会中展示“谦卑之心”和“大气胸怀”等素质,让上海被世人确认为一个现代城市。《时代周刊》称,来到上海,置身其中,你能感受到这个拥有19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迸发出的令人瞠目的活力。世博会让上海成为世界聚光灯下的焦点,而这场吸引7000万人的盛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沉睡了若干年后,上海将再次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应该是上海世博会创造了10个世界之最:申办竞争最激烈的一次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举办的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的世博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世博会;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最多的世博会;参观人数最多的世博会;单日参观人数最多的世博会;接待国家元首及领导人最多的世博会;国际评价最好的世博会。

  作为一场隆重的“交际派对”,上海世博会接待了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近百位外国政要和7308.44万人次游客。聚光灯下,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华丽的公共外交盛宴。对中国而言,上海世博会将是展示现代化成果和未来图景的舞台,也是展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提升的绝好时机,更是向世界阐释真实中国的最佳机遇。

  法新社指出,参展国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出他们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好一面。各国参展团队携各式科技“大菜”,可谓琳琅满目,上演了一场高新科技的大比拼。从内置“中国芯”的世博门票,到承担着园区交通运营的新能源公交;从装置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备的世博主题馆,到为世博夜景增添异彩的LED照明;从足不出户览遍世界的“网上世博会”到为游客消暑降温的“人性化科技”——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给世界的是科技理念、低碳理念与生活的融合,引起无限赞叹、回味和憧憬。

  世博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坚守在园区一线的“小白菜”。这些志愿者们,从拿着地图为游客指路,到亲手绘制指路牌,从最初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完备信息者,用行动换来游客“最感动”、“最可爱”、“最满意”的印象。世博会能够完美谢幕,“小白菜”们功不可没,而世博会也让中国的“80后”、“90后”成为公共外交舞台上的主角。

  一场人类文明的盛大聚会,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被载入史册,2010年上海世博会,收获与成长同在。

  重拳出击调控房价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此话足够“雷人”,但普通民众特别是欲在都市“安营扎寨”的人们,眼下只能望着价格节节攀升的楼盘而感叹。房奴、夹心层、廉租房、保障房、蜗居……这些词汇在2010年的炙手可热,客观上反映此问题深深的民生烙印。审慎的考量后,我们发现,住房问题已经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认识到房地产市场的极度不正常,政府在今年4月和9月两次重拳出击打压房价,以避免房地产进入调整、松动、反弹、再调整的恶性循环和引发社会动荡。

  痼疾丛生的房地产市场,源于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健全,税费体制的不合理,收入分配问题与寻租现象的泛滥。“中国房价将要降温”,温家宝总理已经多次公开表示决心,政府力图努力冲破重重屏障。

  4月的重拳,指向投机炒房者。银监会指出,“要增加风险意识,不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度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住建部也明确指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同时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商品住房严格实行购房实名制,未获预售许可,开发商不得收取定金”。

  中央政府下定决心革除房地产宿弊,势必将缠绕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毒瘤彻底剥离,而这正是9月房产调控“火烧连营”的重点所在。其表现在: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消费性贷款的禁止用于购买住房;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将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全国;部分城市限购房套数,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囤地捂盘房企将停发股票债券不给贷款,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

  房产调控的连环出击,引发民众的一片叫好,让昔日房奴看到曙光,高呼“给力”!分析认为,调控政策对于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和海南房产泡沫将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对于投资者的打击史无前例,而且国内房地产业将面临结构性调整,其中包括产品供应结构和土地开发模式的变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8月表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8月环比虽然持平,但要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环比总体是下降的,房地产调控成效比较明显”。特别是9月新政出台后,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调控可能会达到预期。

  也有学者指出,住房是民众的必需品,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房地产投资和炒作挤出来,通过税收和信贷方式就可达到目标。因此,政府控制房价应是长久、持续的行为,而不是等到房价居高不下才为之,政府直接干预房价可能适得其反。

  房产调控体现的是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种理性回归,只要房地产新政持之以恒,同时辅以货币与实体经济调整,调控就会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而这一切将会在2011年的舞台上得以见证。

  清理加分 遏制择校费

  2010年,教育改革紧贴民生的节奏,而最能牵动老百姓敏感神经的教育话题,当属教育部的两个“大手笔”: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和遏制中小学高额择校费。

  教育部早在2月举行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201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实施的第一年,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教改方案将是工作主线。作为教改的启动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以厦门马拉松比赛遭遇高考加分户集体作弊为代表,高考加分越走越偏向灰色通道,导致教育诚信的缺失,使高考招生改革处于尴尬境地。同时,择校风也有越刮越猛的趋势,甚至已经从初中、小学蔓延到了幼儿园,成为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一颗“毒瘤”。

  一项针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调查显示,74.4%的人期待自主招生提高透明度;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加分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

  教育部大刀阔斧指向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政策。4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进一步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而此前,教育部也指示,对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甚至腐败现象,必须认真清理,努力消除政出多门、项目繁杂等现象,逐步减少奖励性加分项目,加大公开透明程度。我们欣喜地看到,此番“政策风暴”影响下,部分省份已于年内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临近今年年底,教育部的清理步伐明显加快,要求全国省级招考部门须在半年内完成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

  伴随2010年始终的,还有对中小学高额择校费的遏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择校费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潜规则。学校利用高收费来提高办学环境、寻租获利,而家长认为上重点学校才能考入好大学。种种利益面前,“政府一边禁,家长一边择”。而且,择校费总是借用“捐资助学款”、“赞助费”、“借读费”等“马甲”,要想真正遏制择校费,相当不易。

  2010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捐资助学与录取学生挂钩,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重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教育部态度坚决,各地要力争经过3年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启动,有收获,更有期待;有险阻,更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