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福建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级领导对我省教育工作极其重视:
省委书记孙春兰: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工作导向
(发布时间:2011-2-22 9:26:25)
■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抓好教育工作。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建立督导落实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导向。
一、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优先地位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优先保障和满足教育需求,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比1986年至2005年的总和还多出13.24万人,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32.6万人,高校工学类在校生增长了1.65倍,高校专利拥有数增长了3.1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1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6位。教育惠民扎实有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近90%在公办学校就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就学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在两岸校际往来、联合培养人才、对台招生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二五”是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要力争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提前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12%”同步增长。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有效突破制约我省发展的人才“瓶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办成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我们要在解决“有学上”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新变化,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切实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创造条件,加大投入,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省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适应、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高水平的大学还不多;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和区域的师资水平、学校设施仍然存在差距;生均公用经费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需继续加大投入;素质教育水平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等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当前计、为长远谋,充分认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正视差距,查找不足,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全省上下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实施好。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抓好教育工作。结合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转化到具体的项目安排上,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在这方面,要算大账、算活账、算长远账,千方百计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力争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到2012年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中央核定的21%。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建立督导落实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导向,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到位。
坚持把育人为本贯穿教育全过程。首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造就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一代青年。其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尊重个性差异,推行因材施教,实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其次,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配合,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切实提高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特色院校发展,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直接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的工程类学科,加强建设为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学科,为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加快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进一步推动形成教育公平导向。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倾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和艰苦地方从教支教,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上,要进一步健全助学体系,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关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教育政务公开上,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让招生考试、教育收费、职务评聘等在“阳光下运行”。
三、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突破,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选好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亲自研究教育,带头先行先试,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当前要以抓好中央赋予我省的6项试点任务和省确定的10项重大项目、10项改革试点为契机,组织力量实施攻坚,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帮助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办实事、解难题,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紧紧依靠他们办好教育。
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推动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协调发展。全省各界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成才观和用人观,理解教育改革,支持教育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省长黄小晶:办出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
(发布时间:2011-2-22 9:22:19)
■省里将制定财政投入方案,合理划分省、市、县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三个增长”。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投入按时足额到位。
■必须改革创新,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出有时代特征和福建特点的现代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在建立和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到2010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较高水平,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二;高中阶段毛入率达83.4%;高等教育毛入率达26.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学研究生达4.16万人。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5年来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超过400项,占全省总数的1/3以上。
在新形势下,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明确总的方向和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突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能为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必须坚持公平,关键是机会要公平、资源要普惠,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三是必须提高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教育由大变强;四是必须体现优先,规划优先安排,资源优先保障,工作优先落实;五是必须改革创新,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出有时代特征和福建特点的现代教育。
顺应跨越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省确定“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在指标上,提出要提前3年实现国家确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各项指标继续处于全国较高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2012年、2015年可分别达32%、40%,到2020年预计可以达到53%,高于国家目标13个百分点。在水平上,提出要实现教育理念更加先进,办学体制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更显活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备,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大幅提升。
二、统筹谋划,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保基本、全覆盖、有质量”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除政府主导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外,要鼓励国有企事业和集体单位、街道乡镇举办公办性质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农村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对面向大众、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实行财政补贴。要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从今年起,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入园保教费实行补助。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校改造力度,切实缩小校际、城乡差距。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一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办学经费、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标准,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将长期在农村任教且有实际困难的教师的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在农村、艰苦和边远地区建设教师周转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在集团内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扩大优质学校辐射范围。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要控制普通高中新建布点,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向城区、县城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高中免费教育是大势所趋,力争到2017年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给予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学习成本上,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学费,到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劳动技能上,全面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升学渠道上,逐步建立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要创新培养模式,依托职教集团,加快建设一批省级行业或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推进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对重点建设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分类提出发展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取部分高校的办学水平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通过省部共建、合作共建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引进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引导大中型企业和高校共建,努力提升我省高校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三、改革创新,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发展性学习评价标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关注个性差异和潜能发展。要围绕育人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机制。
扶持发展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拓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对民办教育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审批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抓好改革试点。组织实施10大改革试点项目,其中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等,是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改革试点。省里将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指导全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各地和省重点建设高校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切实抓好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力争2012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扩大教育开放。要发挥我省的独特优势,拓展与台港澳的教育合作,扩大对台招生,持续选派学生赴台学习,推动闽台学生互换、学历学分互认。抓好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深化闽台职教合作。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大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的力度。
四、强化保障,确保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
在师资方面,要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发挥好大学科技园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各级各类平台的作用,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加大高校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在投入方面,必须整合渠道,增加支出,多轮驱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省里将制定财政投入方案,合理划分省、市、县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三个增长”。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投入按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措。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比例要从现有的1%增加到2%,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设施建设,从地方政府债券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教育发展。
在安全方面,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开展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及时消除和化解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要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省教育厅厅长:为福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11-2-22 9:17:35)
近日,福建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福建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的一些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接受了采访。
记者:当前,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福建准备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鞠维强:在省政府出台《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意见》的基础上,福建进一步提出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记者: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福建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是否有新举措?
鞠维强:福建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同时,福建还将加快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到2012年全省新增9万个学位,2015年全省中小学班额普遍达到国家标准,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教学。
记者: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福建主要有哪些举措发展中职教育?
鞠维强: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在条件保障、建设规划、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二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到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建一批职教集团,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积极探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和成人专科教育的规模,提高高职专升本比例。
记者: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对建设教育强省有特殊的意义,这方面有什么具体安排?
鞠维强: 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福建今后将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控制普通高中新建布点,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向城区、县城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力争到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做起来。二是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给予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
记者:福建在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方面有哪些措施?
鞠维强:目前,福建省已有8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当前将重点解决好其他12%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同时,福建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到2015年,所有特教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标准。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对高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规模;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教育。同时,出台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和特教教师津贴,各省市教研部门配备专职教研人员。
记者: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福建打算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鞠维强:主要是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以推进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抓手,在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特色院校发展。二是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培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建设直接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的工程类学科,加强建设为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学科,为产业群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健全各类教育内涵质量评估体系,对各地和高校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发布。
记者: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如何做好与台港澳交流合作工作?
鞠维强:未来几年,福建将进一步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拓宽与台港澳教育交流合作领域。扩大对台招生规模,持续选派学生赴台学习,积极推动闽台两地学生互换、学历学分互认。二是推进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吸引两岸高水平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建立科学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中心,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联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三是深化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以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为平台,推进“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和“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进台湾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库、专家库,围绕两岸产业对接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培育一批对台职业教育合作先行先试校,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培训师资、高职教师台湾访问学者工程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