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名校“入场券”这么近那么远

       来源:《文汇报》2011.3.3   作者:王柏玲         

       2月12日,复旦“千分考”;2月19日,“华约”考试;2月20日,“北约”考试;2月26日,“卓越联盟”考试……寒假之后连续三个周末四场大规模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被考生们形象地比喻为“三国杀”。再加上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外等高校自行组织的选拔考试,刚刚过去的二月,自主招生考场可谓硝烟弥漫。

       对高三考生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高考季”。很多考生连续作战、疲于赶场,只为搏得一张进入名校的“入场券”。

       然而,多一次考试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多一次机会?所谓的名校“入场券”,离考生有多近,又有多远呢?

       拿到“入场券”,不恋“三国杀”

      “单枪匹马"裸考",风险太大了!”本打算报考复旦、交大的高三学生陈佳颖,在面对同济大学自主招生报名表时,没太多犹豫。

       周遭“战火纷飞”,上海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三学生陈佳颖却有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复习。因为在上学期,她已通过学校层层选拔,获得了同济大学的校长直荐名额,并在寒假前顺利通过同济组织的面试。这张提前获得的“入场券”,意味着陈佳颖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一本投档线,就能跨入同济大门。相对于班里其他同学,她的复习应考压力自然减轻不少,至少不必漫无目的地冲入“三国杀”了。

       陈佳颖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还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她组织领导能力超强,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在班里基本稳居“前三甲”。但进入高三,突然袭来的紧张气氛还是让她有点措手不及。

      “看看我们的课表,就知道什么是高三了。”陈佳颖的课程表上,周二上午数学、数学、语文、英语,下午物理、物理、政治、物理、物理;周四上午数学、数学、语文、语文,下午英语、物理、物理、英语、英语整张课表几乎被四门高考科目占满。而每天下午的最后两节课,被学生们戏称为“天天测”,这个时段是被专门用来做试卷的。

      “其实比起其他学校,我们还算相对宽松。”陈佳颖话锋一转,自我宽慰起来。因为学校不仅保留了一周三节体育课,这学期还增设一节心理课,大受学生欢迎。

       按陈佳颖的成绩,她原先也有挑战复旦、交大的想法,但同济的校长直荐名额发到学校后,她没有太多犹豫,立刻就报了名。“如果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直接以高考成绩拼搏名校,这种单枪匹马的裸考风险太大了!”陈佳颖的想法是,考复旦交大这类名校,竞争太激烈,不可测因素太多,“自己的水平,能顺利上同济也差不多吧。”

       由于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能力突出,陈佳颖顺利通过校内选拔。寒假前,同济大学派教授来面试,地点就设在学校的“咖吧”教师休息室。面对三个面试官,陈佳颖有些忐忑。学校往年由校长直荐进同济的学生大多是科技特长生,而她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面试老师果然询问她有什么特长。陈佳颖如实告知:主持和演讲。她当时也吃不准这算不算特长。老师即兴出题,让她介绍一下眼前的这个“咖吧”。陈佳颖虽然只来过这里一两次,但凭着自己的镇定和机智,这道题对她而言并没有多少难度,面试就这样顺利过关了。

      “自主招生真是太好了!”陈佳颖直呼“幸运”。同济的“入场券”到手,陈佳颖安心多了。今年这个寒假,她过得就比别人“爽”:晚上10点睡觉,到第二天上午10点才起床,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补觉”。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她没再给自己增加练习。

       进入新学期,陈佳颖精神百倍。现在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虽然考到一本线问题不大,但要进好的专业,还是高考分数说了算。”确定目标,排除杂念,陈佳颖的成绩在这学期又魔法般地回升到了原有水平。学校对高三的住宿学生网开一面,不设定熄灯时间,但陈佳颖每天还是规定自己晚上12点之前结束复习。现在,她需要保存体力,准备最后冲刺。

       悬在空中的降分录取

       科技特长生张磊幸运地拿到了清华大学30分的加分,但他的清华梦仍然遥远。

       与陈佳颖的“一心一意”相比,张磊的心思显然要活络多了。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他报了复旦“千分考”、“华约”、“北约”,还加了个华东师大。他的想法是,要进个好大学必须“多头进攻”,才能给高考增加“保险系数”。

       其实,张磊手上已经有点“资本”上学期末他通过面试获得清华大学线下30分的加分。但这个让人羡慕不已的加分待遇却并没有给他吃下“定心丸”即使有了30分的降分优惠,要进清华也并非轻而易举,高考至少要考到复旦或上海交大的分数,这对张磊来说仍是不小的压力。

      “清华的这30分,也许以后只能留给我儿子作纪念了。”张磊淡淡地开着玩笑,看不出有多少惋惜。

       张磊是陈佳颖的同班同学,从小对科技感兴趣,进入高中后加入了学校赫赫有名的科技社团,高中三年一直在做课题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等称号,有一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进入高三,他仍没有放弃自己手上的课题,每周要到复旦医学院的实验室去观察他的实验鼠,回来还要分析数据、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无疑会影响到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上学期他的成绩一度下滑厉害。

       高三仍坚持课题研究“风险”很大,除了兴趣所在,张磊还有另外的考虑:高三当年如果能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高考就可以有20分的加分。这20分对张磊来说至关重要,或许他就可以借此叩开梦寐以求的清华大门。

       整个寒假,张磊都没怎么休息,一边忙于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一边又要加紧各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复习,与此同时高考复习也不敢放下。“对自主招生考试的重视程度,绝对不可能超过高考,决定最终结果的仍是高考分数。”高考高于一切,是张磊给自己设定的应考策略。他特别研究了各校的考试特色和范围,找出它们与高考的交集,在高考复习之外再有针对性地准备自主招生考试,尽量做到两不误。

       二月里,张磊连轴转赶考。第一场复旦“千分考”,他寄予的希望最多,因为这场考试较能发挥他知识面广的长处。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考试策略,他先解决最拿手的历史、地理、生物。果然做得顺手,但一得意,便忘了要按原定计划接着做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而是鬼使神差地把原本放在最后“攻克”的数学提到了前面。“结果就"杯具"了,今年数学特别难,将近一半的题不会做。”张磊因为战术出错,乱了阵脚,做后面的试题就像处于半梦游状态。复旦“千分考”的分数很快出来,张磊得了592分,比复旦公布的面试线低了9分。同学和老师都为他感到可惜,倒是张磊自己比较坦然:“这个结果也在预料之中。”

       紧接着一周是“华约”考试,张磊没有赴考,因为华东师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也在同一天,他选择了后者他在有意识地拉开志愿学校的梯度。“北约”考试张磊也去了。这次考试除了拼智力,更大程度上也在测试考生的体力。他坚持着考完下午的科目,明显感觉体力和脑力双重透支,临时决定放弃晚上的两门考试。

      “考完了就不再去想。”眼下,张磊除了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花些时间,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高考复习上。“现在的高考改革,说到底还是以分取人,名校要选拔的是高分高才的学生,特长学生如果没有高分,仍然进不了名校。”经历自主招生大战,张磊更加坚信一点:自主招生考试重在参与,高考却是需要全力以赴的。

       其实,张磊对自主招生选拔的这番感悟也是有感而发。他早先报名参加同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竟然连初审都没有通过,这着实让他有些意外,也让他对自主招生有了更切实际的看法,“在分数面前,特长只能暂且靠边。”

       后自主选拔时期的收获

       作为班主任,李莉眼见着班上的学生“全民总动员”,搏击“三国杀”,结果在复旦“千分考”中全军覆没。但李莉也有惊喜发现:学生现在用功多了。

       李莉是陈佳颖和张磊的班主任,她上一次带高三还是在四年前。

      “以前班上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只有个位数,现在却是"全民总动员",谁都不想失去机会,虽然机会仍然渺茫。”谈到眼下的“三国杀”混战,李莉很是感叹。从复旦“千分考”的结果来看,她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人获得面试机会,这让她不禁为学生们感到惋惜。而学生的反应却是出乎意料的平静,大部分学生考前没有特别去上辅导班,考试结果出来也看不出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高三的教学原本就忙,现在李莉还不得不花时间研究各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因为家长和学生都会来咨询。“"三国纷争"看上去很让人纠结,其实只要学生准确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就没有必要疲于赶考。”在课堂上她也会对学生做一些引导,“多一次考试未必就能多一次机会,这是因人而异的。”

       如今,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已基本尘埃落定,学生们的心思归于平静,教学秩序也恢复正常。李莉惊喜地发现,考试归来,学生们用功很多。“出去经历一下,他们看到了自己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就有了赶超的劲头。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在这一点上也是值得的。”

       三四月份至少有三场大型考试,到五月份就要填报志愿,时间相当紧迫,学生的状态恢复让李老师放心不少。“希望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也算对得起12年的苦读。”(注:鉴于高校自主招生正在进行中,为维护考生利益,本文涉及师生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