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薰苍术、喝雄黄酒。

 
“粽香”中留住文化的记忆和敬畏的心
 

  吃粽子,品粽香,是端午节的风俗之一。

  几片浸过水、带着清香气息的苇叶或荷叶、粽叶,包裹上已经泡好的雪白的糯米,其间点缀几颗鲜红的枣子,或几粒温润的红小豆,然后放进锅里在炉火上煮……

  在我们的记忆中,包粽子,往往是端午节前夕整个家庭的活动,一家人一边包粽子,一边品吃粽香,充满了生活的亲切宜人、幸福温馨……

  但是,最近的一篇《端午成品粽子成市民首选,自制粽子手艺面临失传》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自制粽子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据调查,很多人不再亲手包粽子的原因,一是工作忙没时间,二是根本就不会包。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回家煮来吃,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包粽子上……

  有的老人说,以前过端午节都是全家人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感觉很温馨。而现在,这种情形很难有了……

  其实,每到“端午”,我们的文化媒体上都会因“端午”传统节日文化气氛的淡化而展开保持传统、留住文化记忆的话题讨论。我们会经常这样问:不能遗忘了端午的传统内涵,端午节,文化传承最重要。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在通过解读“端午”文化,告诉大众,不能让文化失忆。还有很多学者建议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写进教科书,向小孩子讲一讲屈原是怎么回事,以培养他们的传统意识、爱国情感……

  的确,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缺乏气氛的节日已经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情。在传统文化民俗中,包粽子其实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节目,它本身也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劳动。尽管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人们花在制作食品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其中的乐趣也在淡化,但传统节日的乐趣需要靠每个人去感受,否则这些节日会慢慢变味,真的会像传统老手艺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今天,大众与传统文化已经存在心理距离。大家应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传统节日应该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我们应该怎样来传承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的文化学者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种敬畏、怜惜之情。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大家或许会珍惜,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另一种态度。这也许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用市场的眼光来衡量吧……

  的确,当要保存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文化可以通过建立年年重复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在节日的这一天,过去的事件重演,这使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认知,更有一种仪式感、神圣感。但传统也好,文化也好,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过日子就是文化。所以,对传统的铭记,对文化的感受,对包括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纪念和传承,我们更应注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让传统穿行于我们每一个日子,让文化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

  现实告诉我们,对民族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敬畏的心”,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向传统、向文化表达敬意。应该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把整个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肩上,用身体做围栏,保护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