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礼仪 你是否注意过

       发表时间:2011-05-26   来源:辽宁日报 
 
 
情景一:  
        25日晚上18时,记者乘坐221路公交车,由于正值晚高峰,车厢内人非常多。此时,一位坐在后排的女孩手机铃声响起,网络“神曲”《爱情买卖》清晰地在车内传播开来。她慢慢悠悠地从包里掏出手机,“在公交里呢,我刚逛街看到了……”女孩的手机大概是新买的,叙述完逛街的收获又向电话那方叙述了自己的手机功能,漫长的通话时间内,她大声说着,不时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起来。“说起来没完了,真好意思。”一位站在门口的乘客向同伴小声地嘟囔着,但没有人去制止大声打电话的女孩。在众人的侧目下,女孩在大约20多分钟后才结束了通话。由于车内乘客多,手机铃声此起彼伏。乘客拿着手机聊天儿,或是大声说笑的现象不少。  
 
情景二:  
        一个不算很大的座谈交流会上,有来自企业、政府部门、媒体、学校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在会上,发言者是位女士,刚讲到一半,一位与会者的手机响起,手机铃声是公鸡的喔喔声,铃声在并不很大的会议室中立马成为最大的声音,发言者试着提高声音,却没有效果。好不容易手机的主人在包中翻出了“大声叫喊”的手机,可能因为是陌生号码,盯着手机看了几秒钟却没有接听。终于,手机自己噤声了。约5分钟后,同样的铃声再次响起,发言者停了下来,一脸的无奈与尴尬。  
 
情景三:  
        在沈阳通往吉林的D5053次列车上,可能是觉得旅途漫长无聊,一位将头发染黄的20多岁的男青年用手机放起了自由飞翔、QQ爱等歌曲,带有DJ舞曲风格的音乐将车内舒适安静的感觉打破。音乐声将一位闭目养神的乘客吵醒,盯着男青年看了一眼,皱着眉却没有说什么。专注看书的一位学生模样的乘客放下了书,插上耳机……  

〖市民声音〗
   
﹡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的人没修养﹡   
        沈阳市和平区居民孙女士认为,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还是把手机关掉,起码也要调到振动状态。这样既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又不会打断发话者的思路。那种在会场上铃声不断的人,好像要向周围人证明自己“业务很忙”,是个大人物,想因此获得别人的尊重,但在周围人看来,这却是缺少修养的一种表现。   
﹡“个性”铃声和彩铃有个性没文化﹡ 
        “把手机铃声设得很怪,比如那个 ‘主人,你怎么还不接电话啊,想累死我啊’,很讨厌,你自己觉得好,不见得别人也喜欢,想显得与众不同,其实就是没文化。 ”  
        市民张雪在反感“个性”手机铃声的同时,也很反感接通前的彩铃。“彩铃最初是为了减少打电话的人等待焦躁才设置的,但有的彩铃特别吵,很容易影响打电话人的思路。 ”例如有一款彩铃是:“我就不接你电话,不接不接你电话”,就很容易让打电话的人产生负面情绪。彩铃应当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最好不用过于私人化或娱乐化的音乐和声响。  

〖专家评析〗
   
﹡不能用粗犷豪放的地域文化特色给不文明找借口﹡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刘平教授认为,手机礼仪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同样与公共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从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来看,“大声宣扬”这种民族习惯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而西方礼仪的形成,有现代组织的规章纪律约束,也有宗教习惯在其中,更多的是把这种组织规范和宗教规范延伸到其他情况和场合。另外,南方人柔和,北方人粗犷豪放,公共场所大声打电话的多为北方人,这也是一种地域特点。但是,地域文化绝不是不文明的理由和根据。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蒋建荣副教授认为,大部分人在相对更加文明优雅的环境中,是可以对一些文明习惯接受并遵守的。手机铃声乱响,主要是人们对外在环境负责任的心态没有到位,77%的人对这种行为表示了反感,更说明了一种对文明行为的向往。比如会议中忽然有某人手机响了,他是会有歉意的表情的。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是要养成的。在这方面政府是有责任的,比如设置一定的程序和提醒语。向善向美,是大多数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