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园隐性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环境,根据对人作用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学校的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是显性环境。学校的自然环境,如学校的建筑布局、文化设施、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环境;非物化的学校中的心理环境,如人际关系、校风校纪、集体风貌等,均属于隐性环境。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理念、人际关系、教师素质和学校环境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隐性环境  心理健康

  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诸种因素中,除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外,学校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等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我们根据对人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就教育内部环境而言,对学生来说,学校的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是显性环境。显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显现的,这个方面历来较为人们所重视。隐性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校的自然环境,如学校的建筑、布局、文化设施、绿化美化等各种物化形态的环境;二是非物化的学校中的心理环境,如人际关系、校风校纪、学校传统、集体风貌等。非物化的环境沉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对学生的影响一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力量,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起到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无与伦比的作用,远比显性环境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育环境时,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隐性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的良好校风促进学生成长。

  作为社会风气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风气,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它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的倾向和行为特色的集中体现。校风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建设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的最高功能。

  1、良好校风的心理功能:⑴感染功能。良好的校风对师生员工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是无声的行动命令。它能够使学校成员自觉与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行为方式。⑵行为导向功能。校风虽然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但它却能使师生员工自觉的遵守,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⑶内聚功能。良好的校风,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因此它能增强集体意义,增强内聚力,使其处处关心学校的声誉,时时不忘自己的校训,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义务和责任。⑷激励功能。良好校风能催人奋进,使人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⑸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良好的校风能防御外在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使师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2、良好校风形成的途径和方法:⑴创设加速良好校风形成的情景。校风的形成要有计划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从而在师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印象和心理压力。⑵充分发挥教师“隐蔽强化”的作用,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本条件。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其思想和言行均对学生起到“隐蔽强化”的心理作用。⑶制订严明可行的校规校纪,这是构成良好校风的必备因素。一所学校有章可循,有纪可遵,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⑷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内在动力,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也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与巩固。

  二、校园的人际关系影响学生的身心。

  学校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从横向看,有班子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能形成良性状态,也可演变为紧张和不和谐状态。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虽然教师的活动并不都是在学生的眼皮底下进行的,但学生对教师有极强的“感受性”。团结互助、进取向上、平等互敬的教师人际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犹如身处和谐温暖的家庭,令人心旷神怡;相反,勾心斗角,彼此猜疑、明争暗斗、互相扯皮的教师人际关系使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气氛之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的教育活动大都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交往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良好的交往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反过来,人际关系又作用于人际交往。教师要有目的地疏通学生的交往渠道,尤其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意识,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反之教师专制、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往往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还是某方面处境不利的学生,都需要这样的心理环境。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在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么是情绪对立,要么是冷冷冰冰地逆来顺受,绝不会有热情和效率。

  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激励作用,第一小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就是有力的佐证,正因为学校的领导班子能民主团结,精诚合作;教师们齐心协力,爱岗敬业;领导和教师们以诚相待,携手同心;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处,和睦合作;促使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健康向上,进取拼搏、创新奉献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人际大环境。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处处可体验到教师的言语、行为、表情的外在美。这美的享受和体验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的热情,这种积极的情感,使课堂和校园呈现一种和谐、活跃的气氛,最终促使着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品德的形成。

  三、教师的完美整体启迪学生的心灵。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美德的化身、学生学习的典范和模仿偶像。展示给学生的是具有立体结构的教师整体形象,要求教师具有整体美,教师的整体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整齐得体的衣着、庄重大方的仪表给学生以直觉美感;规范的粉笔书法、抑扬顿挫的演讲口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言行一致的道德修养给学生以进取的力量;博学多闻的文化素养、机警聪颖的讲坛风采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学生以理性熏陶;满腹经纶的知识根底、娴熟正确的操作技能给学生以创造开拓的激情。做一个完美的教师固然很难,但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自我形象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针对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确立了《教师文明礼仪规范》,用《坚持“八要”“八不要”》《实践五种师德师风》《树立五种观念》来规范教师的行为,并和教师签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目的就是让我们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到新的水准,不仅要成为学生的“经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人师”。

  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心自开”。教师对学生亲切微笑和慈爱关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倾注宽广、博大、无私的爱而不融合世俗,就能使师生情感默契,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增强学生对所施教育的可接受性,提高学校的育人功能。

  四、物化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物化形态的文化其外在的形态是显性的,给人以直觉与感性的东西,其教育价值则是隐性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的校容校貌这种静态的物质环境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物质环境要和群体心理气氛相适应,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地,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有机结合。因为环境是学校开辟教育活动的重要背景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也反映出学校成员的灵感,当学生置身于宁静幽雅的校园时;当学生流连于内容丰富的艺术长廊时;当学生陶醉于装饰精美的壁画时;当学生活跃在整洁宽敞的操场时;当学生投身在水杉树的浓阴之中时……总之,当人们置身于美的校园中,必然会因美生爱,由爱而乐,由乐而好学。这便起到了北宋教育家颜之所说的“薰渍陶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力求校园环境做到整体规则,布局合理,而这种合理性应充分考虑到师生活动的便捷、舒适和有利于学习、休息生活等,我们在大厅、每楼层有主题进行图文渲染,从办学目标理念、校风校训校歌、学生守则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文明礼仪规范、版图、师生环抱公约……;其次,做到环境幽美,整洁卫生,绿化美化香化,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成排水杉的校本景观、四季赏心悦目的花卉、错落有致的花圃石凳;第三,各种文化设施齐备,创设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如我们开辟的“流动图书角”“朱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第四,我们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如,《弟子规》图文长廊、家乡民俗文化专版、不同的墙面上陈列世界名人名言、师德之星风采榜,学生创作的版画、书法、小报等作品。花圃中各种护绿公益标语等;第五,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如知名校友风采榜、校园特色文化长廊,设计综合纪念性的文化墙、养成教育宣传栏、“奥林匹克风”巨幅壁画等。第六,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如主题专刊展示、阳光广播台、“金水杉”校刊、电子显示屏不断更新的内容、学生自行设计的板报等。物化的校园文化是陶冶情操的最好课堂,学生们身临其境,得到知识的内化,心灵的净化和行为的升华。

  著名的心理学家彪勒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总之,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充分挖掘、优化学校隐性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心理环境的建设,要创设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就是要创设具有渗透性、暗示性,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