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长们在思考:文化与教育如何包容性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1-21 8:05:29

    在大学里,女校长的管理特点、认知方式、性别视角、情感特征有着独特的魅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女校长们的风采与魅力,睿智与魄力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笔丰厚的财富。

  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不久前在厦门大学举行。在论坛上,各位女校长的观点,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人文关怀。本期周刊,聚焦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关注女校长们在思考什么。

  ——编者

  不久前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以“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为主题,来自35个国家的100余位大学女校长和专家学者参加大会讨论。她们以具体细致的案例,展现了一幅女性领导力在大学中发挥作用的生动画卷。

  由中国传媒大学2001年发起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走过5届10年,论坛旨在汇聚世界各国大学女校长的力量,搭建交流合作、分享智慧的国际平台。10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校长们交流治校方略和治学之道,探讨知识女性的成才轨迹和心路历程,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体现出鲜明的国际性、学术性。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刘继南说:“更重要的是,大学女校长特有的女性之坚韧、敏锐的领导特质,开放包容的情怀,也使得大学女校长们在教育发展中,用独特的角度,担当着应对挑战的使命。”

  打破“玻璃天花板”

  ——体现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

  先来看几个数字:

  在中国的教育科学领域,两院院士性别结构中女院士仅占5.06%;大学校长中女性不足5%;

  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女校长的数量持续减少。2004年,39位澳大利亚大学校长中11位是女性,占近三分之一。2011年,仅6位是女性,减少至不到六分之一。

  这样一种普遍的现状可以用一种说法来形容——“玻璃天花板”壁垒。这种说法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特指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一直面临着无形壁垒,女性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真正能够晋升到高层的依然寥寥。

  但已然达成的共识是,女性领导有其不同于男性的特质及优势。“在高校管理中,女性领导具有特有的人文情怀,可以提升其领导力。”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福珍分析了女性领导的特质,指出“女性领导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得到高度认同,并形成合力顺利实施。”

  女性领导力的提升不仅是女性自身的问题,更是全世界范围内关涉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谈及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普遍稀少的原因,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江莉莉认为,女性通常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职业道路,这些道路结合着全职工作、兼职工作、临时工作及全职儿童看护等,使得她们更难于获得教学和研究上的成功,也不太可能被认为可以成为足够成功的领导者。

  如何改变女性领导力发展滞后的现状,探索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提升的路径?芬兰坦佩雷大学董事长克里斯塔·薇兰托拉指出,大学女性领导者在引导下一代女性学者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积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承担更多的学术任务,并促进学术领域的性别平等。

  “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明确的性别视角是一种方式,”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的观点更具代表性:“不强调性别差异而平等对待以及全力地发展和支持每一个人,也许是一种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方式。只有推动大学的整体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中的女性发展。”

  有教无类 有容乃大

  ——以女性视角关照大学“包容性”

  尽管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有教无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多种阻碍与困难,本届论坛上,女性与生俱来的包容性使得女校长们再一次大力倡导“有教无类”、“有容乃大”的教育观点。

  刘继南指出:“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文化多样、和谐共生,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有教无类、公平公正。”她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应促进文化和谐共存,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拓展大学的社会功能,构建普惠、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岳素兰认为,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旨在寻求文化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未来文化教育应该朝哪个方面前进的一个大的指向。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王路江对大学的包容性发展作出具体的阐释:第一,大学应提供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包容性发展。第二,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是大学包容性发展的灵魂所在。第三,大学的包容性发展还体现在应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自觉尊重并维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第四,包容性发展要求大学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第五,大学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大学提供必要的多元文化课程教育。

  跨国界 跨民族 跨文化

  ——关注国际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女大学校长们以女性视角强调的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大学之内,还体现在大学与大学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女校长们达成的共识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促使大学要致力于成为世界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吸纳世界科学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大学要通过传播和交流科研信息,提高自身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趋同和立异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国际化并不是一味追求与国外大学的同质化,而是“同”和“异”的辩证统一。在办学理念上倡导全球视野、开放精神与弘扬传统,打造特色的融合并存;在人才培养、学术评价中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导向的平衡兼容,这才是国际化的本质目标和正确道路。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董事长里倪恩·福德介绍了学校的多信仰中心。格里菲斯大学有15%的海外学生,来自世界124个国家。格里菲斯大学于2002年5月设立“多信仰中心”,旨在让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学生在这里获得自我信仰的提升,并且有机会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们对话,从而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英国肯特大学校长茱莉亚·古德费洛介绍了英国的经验。她指出,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制度正经历一场巨大改革,而改革的重心放在对英国及欧盟国家学生的支持上。改革动力源于英国政府希冀创建一个兼容并包,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国际化体制。她呼吁女校长在时代变化中积极实现自己的使命与作为。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同质化,不等于一流大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把学生变成连锁店生产的标准‘汉堡’。”刘继南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追求百花齐放、群芳争艳,应提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分享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