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当代中学师生关于雷锋精神认知的调查报告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3-5 8:32:04
50年过去了,如今的青少年对雷锋还了解多少?在他们心中,雷锋精神过时了没有?我们今天学雷锋又该怎么学?……
为此,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山东、湖北、广东、海南等五省市13所中学开展一项当代中学生关于雷锋精神认知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18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47份。这些学校既有大城市的一流中学,也有中等城市的普通中学,还有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中初中生4241人,高中生7306人。
同时,为了解当前中学教师们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理解和思考,记者还对这些学校的217位中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半数以上学生对雷锋“非常”或“比较”了解
调查显示,10.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4.5%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2.9%的学生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调查还显示,43.9%的学生表示知道哪一天是雷锋纪念日,56%的学生表示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从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结果看,这些学校对雷锋“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和23.3%,仅相当于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知道雷锋纪念日和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1%和24.4%,尚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今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雷锋的呢?调查显示,49.5%的学生是通过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29.6%的学生是通过父母、老师介绍,此外是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等方式。
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学生,他们大多对雷锋的名言、事迹有所了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名言,我一直记在心里,‘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中学生郑文超说。
那么,雷锋在学校教育中有没有被遗忘呢?从对老师们的调查结果看,16.1%的老师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向学生教导过雷锋或者雷锋精神,52.1%的老师表示教导过1至4次;31.8%的老师表示教导过5次以上。
一些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当前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容易流于形式。调查显示,58.2%的老师认为,目前对雷锋精神的宣传“非常有必要,但形式很陈旧”。
“教育学生‘学雷锋’也应该与时俱进。”北京市朝阳区宏善学校校长方泽顺说,“我觉得应该多挖掘雷锋人性的一面,让雷锋的形象尽量生动丰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当代中学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近七成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不过时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如今的中学生怎么看待雷锋和雷锋精神?在他们心中,雷锋是否遥远?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及雷锋离自己是否遥远时,有41.4%的学生认为雷锋很遥远,“是60年代人的偶像”,“只存在于学习活动和课本中”,其余近六成学生认为雷锋并不遥远,“大家都很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身边也有‘雷锋’”。
“超过40%的学生觉得雷锋很遥远,这可能是因为雷锋过去多少有些被神化了,形象太‘高大全’,这样反而显得不太真实,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距离感。”北京市石景山区华奥学校校长王桂云说。调查也显示,53.5%的老师认为,雷锋与学生之间有隔膜。
但当问及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68.6%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雷锋是可以学习的榜样。
那么,如今的中学生又是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呢?调查显示,对于雷锋精神最重要的内涵,73.2%的学生认为是“助人为乐”,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勤俭节约”或“集体主义”等。
“我认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太功利,整个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学生郑锐敏说,“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即使陷入困境,也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大多数学生依然认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但认同归认同,他们是否愿意践行呢?
调查显示,对于过去一年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26.9%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54.6%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一两次”。当问及“假设身边有雷锋式的人,你怎么看他/她”时,63.1%的学生选择“敬佩,并要向他/她学习”,30.4%的学生选择“佩服,但感觉自己做不到”。
海南中学高二学生吴洋说,雷锋精神在当下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学生这一特殊阶段,正是培养青年人树立良好品格的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比如学习时互帮互助。”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身边缺少雷锋式人物
青年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那么,当代中学生怎么看待当前的一些道德事件?在他们眼中,“雷锋”是越来越少了还是越来越多了?当今时代又该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调查显示,当问及“你身边是否有像雷锋一样的人”时,27%的学生选择“有,很多”,54.5%的学生选择“有,但是很少”,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或不清楚。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雷锋式的人很少,这个结果也许并不令人惊讶,但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是什么影响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0.7%的老师认为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做事情讲求回报”,42.4%的老师认为是“做好事往往吃亏,全社会缺乏促人为善的机制体制”。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会敬佩雷锋式的人物,但当问及“你的偶像是哪类人”时,28.1%的学生选择“企业家,像比尔·盖茨、巴菲特”,18.6%的学生选择“明星,像周杰伦、姚明”,17.6%的学生选择“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钱学森”,13.2%的学生选择“领导人,像毛泽东、邓小平”,仅有7.2%的学生选择“道德模范,像雷锋、郭明义”。
“学生们更愿意把企业家、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反映了年轻人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其实也无可厚非。”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我们既不能忽视对理想、信仰和道德的培育,也要保障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王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多地强调无私奉献,而忽视了个体的幸福。今天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个人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褒扬善行,鼓励奉献。
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鸿朗说:“学雷锋不一定要让大家去当英雄,更应从小处着手,立足于行为习惯、生活细节,培养大家的爱心和公益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羞耻心,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