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中国的千秋伟业
|
一部教育史,就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的历史写照。 1986年,中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25年后,2011年11月,中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区划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历史性的战略任务。 这是值得铭记史册的光荣:中国用25年的时间,完成美国100年才完成的“普九”任务;成为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唯一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一环:一边连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一边连着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光明未来。 100年的梦想,25年的拼搏,这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人类教育史上最恢宏的乐章,这是中国跻身人力资源大国最豪迈的宣言,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坚厚的基石。 千秋伟业,奠基中国! 奠基工程—— 推动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 (一) 如果时间可以回转,我们仿佛还能听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百年呼唤。1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首提兴办义务教育,中国普及义务教育之梦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一切只能是空想。 如果时间可以回转,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对发展教育的期盼与渴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及教育”,“必须用极大的努力逐步扫除文盲”。新中国成立时,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年,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水平,低于英美1820年的水平。上世纪70年代末的调研显示,以当时的速度和财力,仅完成危险校舍的改造就需要100年。 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邓小平的声音回荡在1985年的天空。 改变历史的帷幕拉开了,百年教育之梦加速度推进。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制度;1988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20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我国在85%以上的人口地区完成“两基”任务;2004年,西部“两基”攻坚开始;2011年,中国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5年,即使是简单梳理“两基”历程,我们都无法平静。当中国一步步从贫穷、落后中走出时,“两基”如同星星之火,一点点照亮教育的世纪跨越之路,照亮神州每一寸土地。 (二) 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复兴最宏大的奠基工程。 今天,我们通过2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中文盲率达到80%以上。到2011年,中国“普九”人口、地区实现全覆盖,成人文盲率下降到4.08%,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毛入学率100.1%,中国义务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普及义务教育,日本用了78年,美国用了100年,中国只用了25年,树立了后发赶超型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典范。 今天,我们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全面实现“两基”,奠定了国民教育基础。我们已经拥有1.5亿小学、初中在校生。25年的“两基”历程,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生源;在“两基”的强力推动下,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今天,我们在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全面实现“两基”,为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儿童入学率从80%增加到84%,中国功不可没;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文盲减少1亿人,其中中国减少9000万。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全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一个奇迹支撑着另一个奇迹。 25年奋进历程,我们打破了沉重的人口负担枷锁,并将其铸造成飞翔的翅膀。25年,中国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完美转身。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数据显示,在“两基”逐步推进过程中,我国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4.87%提高到2010年的61.75%。用教育“武装”后的数量巨大的劳动者造就了“中国制造”这张最耀眼名片。 你见过这样的奇迹吗?年均GDP增长达9.4%,中国以这样的速度飞翔了30余年。 是什么支撑着如此伟大的传奇?一切的动力在人才。 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每增长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可增加9%。200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这是中国得以腾飞的坚韧而庞大的翅膀。过去,现在,未来,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转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大批掌握实用生产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庞大的翅膀,也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平稳滑翔。 教育在崛起,大国在崛起。 人口大国走向历史深处,教育的落后成为渐行渐远的背影。现在,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是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两基”之路,是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飞跃之路,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造就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奠基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民生行动—— 追求个体发展和教育公平 (四) 乡村代课教师魏敏芝穿行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因贫失学的学生。1999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把农村教育的艰辛与感人搬上银幕,给无数人带来情感的洗礼。 “一个都不能少”,乡村教师朴实的信念和行动,折射出教育事业最光辉的价值和最崇高的追求。让教育惠泽“每一个”,这是世纪之交中国“两基”书写的历史性一笔。 我们无法忘记山村女孩苏明娟那双大眼睛,因为那眼神流露着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求学渴望。今天,翻开“苏明娟们”的成长史,我们欣慰地发现,“普九”让千百万像苏明娟那样出身贫困的孩子安坐于教室,静静地读书、成长。 这是一场持续25年的不遗余力,近5000万原本无学可上或可能因贫失学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义务教育阶段至今还有高达31%的辍学率。 每个人都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真正的伟大,从来都落实在“微小”上。教育的伟大,在于赋予每个普通人生命的尊严和改变自身的力量。 “读完初中,才能打工”,贵州人喊出这样的口号,因为初中毕业能带来不一样的收入。“两基”实施25年来,全国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打工者总人数约1亿,占农村外出劳动力60%以上。 对于目不识丁的人来说,“睁眼瞎”是真真切切的痛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全国还有近两亿文盲,“有眼看不清大市场,有腿走不上致富路”。 国家意志紧贴着民众呼声。扫盲,刻不容缓!平均每年扫除1000万青壮年文盲,中国以举世无双的力度推进“扫盲”。2011年,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4.08%。世界公认,在所有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取得了最好的“扫盲”成绩。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初,当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时,人们发现,这个理念早就落实在中国教育的行动中。 (五) 没有什么比社会公平更令人向往,因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没有什么比教育公平更值得追求,因为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幼有所学,学有所教”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社会理想。1986年,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意志。 曾经,国家财力匮乏,义务教育需要家庭“埋单”。无数家庭因无力负担教育支出,不得不让孩子辍学。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人民在期待,国家在等待。 这是一种积蓄力量的等待。当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我国在短短3年里完成免费义务教育“三级跳”:2006年,免除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段学杂费;2007年,免除东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段学杂费;2008年秋季,免除城市义务教育段学杂费。 从此,华夏大地再也没有哪个家庭为孩子上学发愁。“自古读书须缴费,而今上学不花钞”,“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负担减轻的家长如此表达喜悦。 这是“穷人的教育学”。国家从尊重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出发,始终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让所有孩子无论地域、民族、阶层与出身,都能享受“人生起点的公平”。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你行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看到村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看到农家孩子以书为伴,面带阳光,才能真正读懂这些口号。 教育公平永无止境,以公平为追求的中国人不断推出它的“升级版”:初步实现“两基”,巩固提高,“双高普九”,西部“攻坚”,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新的关键词。 如果说“普九”意味着“有学上”,那么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上好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国教育不仅追求起点公平,也追求过程公平;不仅追求有公平的质量,也追求有质量的公平。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国民,才能更好地创造国家未来。 “两基”之路—— 探索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道路 (六) “两基”伟业所奠定的,是个人成长之基,是家庭幸福之基,是国家兴旺之基,更是教育腾飞之基。回首“两基”,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地位,将“普九”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优先发展之路; 这条道路,是在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保障下,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法治教之路; 这条道路,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集纳各方智慧,群策群力办好义务教育的全民兴教之路; 这条道路,是在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 (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的开创者、领路人。党的领导,是全面实现“两基”的坚强核心。 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重视教育的声音振聋发聩。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说,“财政再困难,也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胡锦涛说,“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党中央把义务教育放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写进党的文件、政策和法规,保障投入、优先发展。这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思想和政策利剑,它劈开横亘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人口负担”大山,辟出一条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道路。 依法治教,是全面实现“两基”的根本保障。日益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铺就了最平稳的轨道。 从义务教育法,到《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到《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再到新修订《义务教育法》,日益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两基”全面实现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各级政府依法治教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多少省市领导争当“教育省长、市长”,切实履行职责,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名副其实的政府行为;多少基层政府、部门“事紧先为教育办,钱少先为‘普九’花”,推动投入“三个增长”;多少教育督导人员“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确保法律贯彻执行。“奉法者强,则国强”。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韧性,彰显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最坚定的信念,更将国家崛起的千秋伟业,奠定在最牢固的基石上。 依靠人民、发动群众是全面实现“两基”的制胜法宝。人民的参与,驱动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25年,教育变化翻天覆地,不变的是人民崇文重教的情怀。以前,国家百业待兴,政府财力有限,群众就自发捐资、出力,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接力,建起一所所学校,铸就一座座“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巍峨丰碑。如今,国富民强,“义务教育政府办”,人民选择用另一种方式,通过监督、参与和献计献策,继续向教育倾注关爱的能量。这就是人民的教育情怀、教育能量,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发展教育,必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开言路、广集民智,依靠人民之力,托举孩子成才的梦想,放飞民族腾飞的希望。 改革创新是贯穿“两基”全面实现始终的主线,也是推动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原则。 25年全面实现“两基”,突破多少体制机制障碍,攻克多少现实理论难题!教育督导制度发轫于“两基”,素质教育理念脱胎于“两基”,免费教育“三级跳”实现于“两基”,义务教育均衡起步在“两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既是立足“穷国办大教育”国情、从实际出发推进“两基”的不二选择,也是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新征程上推动义务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八)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5年前,我们心中有路、脚下无路,只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摸着石头过河”般地艰难探索;如今,我们脚下的路愈开阔,心中的路也愈敞亮。 这条路,是一条历经二十余载艰辛锤炼、实践检验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教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路,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必将推动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 踏着这条路,我们曾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将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沿着这条路,我们还将昂首迈进、阔步前行,走向教育强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两基”精神—— 铸就中国教育脊梁 (九)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两基”历程,定会惊叹在中华大地上缔造的撼人心魄的人间奇迹。 很多人曾视实现“两基”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可能解开的难题。庞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地理条件、迥异的经济状况、有限的财力投入、薄弱的教育基础,历史老人似乎要将重重考验一股脑儿地抛给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仍存在“最难啃的硬骨头”——在410个未实现“两基”的县中,有贫困县215个,全国尚未脱贫的3000万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那里。这些地区,多是苍茫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横亘的山地,生存环境极其艰苦,教育基础极其薄弱。你能想象,在每平方公里不到6个人的戈壁,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建一所学校有多难?配齐师资有多难?控辍保学有多难? 从20世纪迈进21世纪,从初步实现“两基”到全面完成“普九”、扫盲历史任务,含辛数十载,千万“两基”建设者走过了一段千难万险的艰辛路途,树起了一座永载中国教育史册的巍峨丰碑!是什么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是什么把梦想演绎为传奇?实现“两基”,究竟昭示着怎样的真谛? 邓小平说:“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事业。 “两基”的全面实现,彰显了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务实创新的伟大“两基”精神。这种精神,饱含着英雄主义气概、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情怀;这种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是饱经风霜而弥坚的民族精神的赓续,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伟大的“两基”精神,是引领人们在极艰难条件下夺取“两基”全面胜利的重要保障,是团结全社会奋战“两基”的精神纽带,也是激励人们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 回首“两基”波澜壮阔的历程,如同捧读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务实创新,伟大的“两基”精神正是破译“两基”全面实现的密码。 回望“两基”,凭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们书写传奇。贵州人常说,“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广西富禄乡为建教学楼,村民4年不间断沿着4公里的崎岖山路将1000吨重的沙石、钢筋、水泥扛上山顶。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的超人勇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迎难而上的“两基”精神注定要在民族精神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两基”,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攻坚克难。教育工作者是“两基”建设的主力军,教育行政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教师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教育督导人员跋山涉水、走村入户。用双肩一砖一瓦背出一所学校的刘恩和,回乡任教每天往返于藤条“天梯”的李建生,38年如一日跪在三尺讲台执教的陆永康……“两基”大厦正是由于他们筚路蓝缕、夙兴夜寐的奋斗才变得坚不可摧、固若磐石。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了扎根人心的精神力量,他们投身“两基”的平凡而又动人的壮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生动的诠释。 回望“两基”,凭着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创造历史。上下一心、党群一心、万众一心、撼天动地、势不可挡。在“两基”这座丰碑上,镌刻着人民群众的兴教伟业。为了民族素质提升,为了中国教育腾飞,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华侨……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奏响了一首感人肺腑的兴教交响曲。千百万人民群众向教育事业捧出他们滚烫的热情。他们众志成城的决心、无私无畏的付出让人想起鲁迅的深刻论断——“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正是他们奠定了教育的千秋基业! 回望“两基”,凭着务实创新的精神我们铸就伟业。创新是实现“两基”的根和魂。地貌千差万别、工作千头万绪;规模之大、战线之长,世所罕有,在中国实现“两基”注定不能一个模式。既要整体作战又要因地制宜;既要听指挥齐步走,又要有闯劲敢创新,这就是“两基”辩证法。内蒙古提出把国家投资当成“发酵剂”,重庆把库区迁校与“两基”攻坚结合起来……依靠着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00年的梦想,25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道路。有人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仍在继续的伟大远征。 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总需要一种精神力量,而“两基”精神正是教育振兴的精神支点。让我们把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坚强与重生、爱心与希望浇灌的“两基”精神之花,化入民族之魂,融入每个人的心灵,变成中国教育由大到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