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论孝

  又是一个菊花竞放的浪漫秋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每逢这个节日,我的内心就会陡升忐忑,多有不安。我的这种不安,对于40几岁的人来说,可能都会有的一种感觉,这是来自心底的一种暗示,抑或说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多陪陪我们的父母吧,不要忘了对父母尽孝!
  "忙",永远是挂在嘴边的借口,也是因为"忙",让我们太多时候忽略了父母。事后常有的自责、忏悔在那一刻纠结于胸,难以释怀。我渴望着能有一天,抛开工作、家庭和父母小住几日,和小时候一样,靠在父亲结实的脊背上,躺在母亲温暖的臂弯里,再听上几句父母的唠叨,那是何等的幸福。八天的长假让我如愿以偿,只是父亲的背已不再结实,母亲的臂弯起来也有些困难。父母老了,他们真的老了,我怎么才发现?自从有了车后,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走,似乎并没觉得什么。而这次不同以往,在父母笑容的背后,我看到了二老满怀期待的眼神和近乎于渴求的目光,嘴上说着"快走吧,别耽误工作,不要挂念我们",却怎么也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不舍。在那一刻,我的心痛极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痛……。
  尽孝很难吗?其实不难。真正的行孝并非轰轰烈烈,而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电话,甚至无厘头的埋怨和不快,都会让父母高兴。涓涓细流终会成河的道理,你懂的。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我们却做不到,是父母在"索取"吗?而在父母的字典里,永远只有两个字"付出",他们从来不会要求儿女做什么。我越来越体会了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垂垂老矣的双亲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论语》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在"惧"与"喜"的交织中,我们与时间赛跑,希望还能来得及。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要等到那一刻,恐怕泪水也冲刷不掉悔恨和终生的遗憾。尽孝永远都是进行时,而非将来时。
  什么是孝?孝是一种感恩,是儿女对父母舔犊之情的真诚回报。《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感叹。孝是德之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爱的延续,是爱的生命动力。中华民族是最讲孝道的,尽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必修课。孟子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作为儿女的我们,要用心上好这一课。
  孝是一种责任。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小家"到"大家"的巨大超越和对家国天下重任的托举,是孝的题中应有之意。《孝经》讲,"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孝,不只限于养老、敬老这么简单,而是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小孝治家,大孝才可治国。在家,尽儿女的本分做到父慈子孝,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外,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其目的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乃"孝之终也"。
  孝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承意味着接力,孝作为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在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更加显示出其厚重与博大的精神力量。孝道从汉代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举孝廉成为官吏选拔的重要条件,自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先生说过:"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孝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是人人遵循的伦理规范,在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弘扬孝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