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20世纪初的福州

  辛小羽 林璋华

  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故称“重阳”。“九”在数字中乃最大数,“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很早以前即开始在这一天过节。

  重阳节经过长年累月的演进,成为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全国大多数地方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登高、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佩插茱萸等。所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1989年被立为老人节。

  回溯20世纪初,有福州人提出,重阳登高可称“福建私家节”。

  其理由是:“‘九仙山’即今‘于山’,‘越王无诸’于重九日登高,大宴于此,前有大石尊,今不知存否。由此论之,重九登高,乃‘无诸’为始,且在吾闽发源。至‘费长房’使‘桓’避难者,亦以九月九日,汉时已成俗习,特使‘景’于是日沿例登高避难。而九日登高,实吾闽首起,而及各地耳。……吾故九日登高,号福建私家节。”

  虽然,将重阳节称作“福建私家节”,只是一家之言,至今未被公认。但自古以来,重九登高确实是福州人过节时最喜爱、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寓有“避邪免灾”、“步步高升”之意。

  在20世纪初,城台各高地重九登高者颇多,最热闹的并非无诸曾登高、聚宴过的于山,而是与无诸有所关联的另一座山。

  该山原名“惠泽山”,无诸曾在此筑“越王台”,举行“闽越王”册封仪式。此山后改称“越王台山”。无诸之子、东越王余善在台旁建“无诸庙”奉祀,唐代重建,规模颇大,俗称“大庙”,此山亦称“大庙山”。

  大庙山上有“登高石”,一块两尺见方的黑色陨石,有“人登其上可达天宇”之说。相传,孩童于重阳节攀立此石,必将“易高易大”。是日,携家带口登此山、攀此石者络绎不绝。几条登山道人满为患,小商贩也挤在道旁摆摊,有卖状元帽、木制刀剑、小石磨、万花筒、弹珠、“贱骨头”(即陀螺)、土人仔、钱罐等各种玩具,有卖福州小吃及最具节日特色的“九重米果”(重阳糕)。

  放风筝虽不是福州人独有的室外活动,“而闽独九月为盛”。20世纪初的福州,农历九月初出售风筝最集中的地点为南后街、上杭街,重阳节放风筝最热闹的地点为乌山。

  是日,空中五光十色的风筝迎风而上,其形状以“串”字者居多,俗称“两重腹”,暗示“重九”;其稍佳丽者,如“鹰”、“鸟”、“蝉”、“蝴蝶”、“蜈蚣”、“乌龟”、“乌鸦”、“蝙蝠”、“鳗鱼”、“太极”、“大灯笼”等式样,有的悬灯、有的束哨;还有巨型风筝“九连环”,可卜一年之否泰。风筝,福州方言称“纸鹞”,与“灾妖”谐音。放“纸鹞”,亦寓有“免灾”、“高升”之意,按福州以往习俗,“例须断绳纵之远去”。然在20世纪初,人们放之又收之,有违原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