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综述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3-1-12 9:23:46

  1月10日上午,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从9日下午到10日上午,两个半天,一次大会、两次分组讨论、一次总结会,紧凑而充实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们体会到什么叫避虚就实、真抓实干。会上,“教育民生”、“教育公平”是与会代表最常提及的字眼;会下,如何促进均衡发展,如何给予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成为代表议论最多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便是“突出民生导向,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新年伊始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在促进教育公平,体现民生关注上,显示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教育民生,正成为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教育惠民政策的民生基调 

  “去年陕西省在让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仅生源地贷款贴息,省财政便拿出1个多亿。陕西已基本解决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的问题,非常了不起!”会议间隙,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感慨万千。 

  说起2012年陕西省的教育惠民政策,杨希文如数家珍:省级财政拿出105亿元,化解2010年以前产生的高校债务的91.4%;从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学年400元的标准,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高职和本科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7年的0元和3672元提升到9000元和12000元…… 

  “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这句话映射到教育领域,便显现出教育惠民政策鲜明的民生基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2012年的教育民生温暖而亮丽。 

  一年来,国家层面上的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出台—— 

  启动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99个县,惠及3000多万学生。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62.3%,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幼儿园的机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惠民举措。当年10月份,中央财政又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博士生一年3万元、硕士生一年2万元的标准,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 

  这背后是国家对教育民生的高度关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更多学生,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教育倾斜政策的公平导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向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倾斜,让特定地区的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定群体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一年的教育政策体现出显著的公平导向。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学生高考入学质量,2012年,国家首次实施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当年共破格录取1.2万名本科生,使这些地区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提高10%左右。当年5月23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套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计划实施地区的学生们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卫生。8月30日,教育部等4个部门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出台,各地纷纷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四川教育应该说是全国教育的缩影,既有比较现代化的都市教育形态,也有丘陵、民族地区较落后的教育形态,我们主要通过政策倾向促进教育公平。”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眼中,四川的教育发展路径十分清晰:面对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0%、面积却占到总面积五分之三的民族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行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教育政策;面对四川积极发展工业的战略需求,在国家将中职免学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的基础上,将这一免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学生,实现中职全免费。 

  教育倾斜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 

  上海市努力改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这类学校的教师培训、办学结对和绩效评估,同时积极满足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需求。湖北省实施特殊政策,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全省省级示范高中在原有招生数量、格局的基础上,每校每学年另专门招收50名农村学生,政府补助学费和生活费,首批完成招生3167人,并将省属高校自主招生增量部分全部面向农村学生。 

  教育改革举措的民生呼应 

  “在人民的期盼中分析教育,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袁贵仁在会议报告中的一段话,引发与会代表一致共鸣。 

  如何加强薄弱环节,着力缩小教育差距?针对报告中对新一年工作提出的“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加强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任务要求,与会代表认为,这些目标立足于教育公平,是对民众教育需求的积极呼应。 

  “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择校问题、收费问题,都是老百姓关心得比较多的。”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坦言,“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天然差距,但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人为地制造这种差距,而要通过资源配置缩小这种差距。” 

  梳理各地2013年的工作安排,“抓民生”、“全力实施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等词句高频次出现。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在2013年的工作安排中列入“探索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制度、运行机制”。其中,大连市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将回收、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性补贴。 

  “今年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民生,把教育扶贫和教育富民作为根本任务,重点解决好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的问题。”杨希文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