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13-2-9 13:14:32
■曾天山
党的十八大作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既是对教育发展理论的新探索和实践的新尝试,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不断再超越。教育现代化由此成为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先导旗帜,是促进内涵发展的先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是促进和保障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指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思想源于邓小平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文件是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最早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实践是原江苏省教委于1993年12月发布《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目标。199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拉开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相继开展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随着教育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内涵、特征、标准和实施路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现代化成为构筑强国之基石,成为民族振兴之希望。
教育现代化是综合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结合,是国内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结合,是教育整体科学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是整体素质提高和人人学有所成的结合。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发展目标。综观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只有始终保持富有民族和个性特色的探索,才是有意义的探索。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独立提出的概念和开展的实践,要把目标转化为指标,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是封闭的现代化,需要参照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指标;也绝不是教育的西方化,要着重体现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为丰富世界教育标准体系作贡献。
教育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部分发达省份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实践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两个发展阶段,教育内涵不断丰富,达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实现了从单纯追求普及到全面兼顾,从偏重硬件到软硬件结合,从注重客观到主客观结合(发展水平和社会反映),从单一服务国家到多方结合(国家需要、适合学生、人民满意)。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多重功能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一方面,教育要更加自觉地适应客观变化着的大环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标和推进过程要主动适应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合一”的新变化;另一方面,要保持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发挥教育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把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从口号变成行动,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先行30年,制订教育现代化标准意义重大。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导向功能。制订适宜的教育现代化标准,引导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和推进各地各校教育改革,加快国家和区域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监测功能。形成教育现代化可监测的客观标准,通过定量监测,准确判断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达成度”,实时反映国家和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和努力程度,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评估功能。在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对各地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的定量评价和成效的定性评价,分析发展水平,确定发展阶段,发现优势特色,找到不足和差距。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比较功能。依据测量结果,对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进行等级排序,确定国家在世界格局、各地在全国同类中的相对位置和历史位置,产生激励和问责作用。
教育现代化指向的关键指标
从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终极水平来看,要使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趋向和接近现代化的程度,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指标来测定和评估教育现代化的绝对水平与相对位置。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明确把“更加普及、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有贡献、更有保障、更加健全”6项客观指标和“更加满意”一项主观目标作为核心指标,选取目前人口规模200万(与人口最少的西藏相当)以上的34个高收入国家(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2020年中国的发展目标)的教育发展平均水平作为指标数值,用作衡量2020年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当通用、核心、可测量、可比较、有效。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应当是个性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法治化,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使每个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成为有用之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要反映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各阶段,反映保障水平、开放水平、发展水平、公平水平、质量水平、贡献水平和满意水平等,显示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匹配程度。具体如下:
教育普及度,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学前、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公平度,反映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公平,包括困难群体就学状况。
教育质量度,反映教育内外质量,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教育贡献度,反映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包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数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教育保障度,反映教育保障水平,包括财力、人力、法律、信息资源投入水平。
教育开放度,反映教育体系沟通衔接、开放共享水平,包括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育满意度,反映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主观评价,包括作风和工作效果(就业率、就业质量、生活质量)。
对以上7个方面,形成二级、三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按照初步(85%以下,侧重普及和办学条件)、基本(85%以上,侧重公平和结构)、全面(95%以上,侧重质量效益)3个等级测定各地达标程度,排列顺序。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推进策略
一流国家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国家。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加强顶层设计。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战略目标和国家任务,重点在省域。应当颁布国家标准,实行国家验收,发布国家公告,实施国家问责,维护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各地据此细化指标,重在落实。
注重扬长补短。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全国的整体目标和共同任务,中央要指导地方找准发展差距,使各地都有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发达省份有动力,中等省份有压力,落后省份有希望,守住底线,把握主要部分,突破关键领域,加强薄弱环节。
促进特色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启动就有客观上的时间差,各自的基础、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探索适宜的实现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
教育既是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一项教育公共政策,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对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带动社会所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教育现代化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作为一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作为一个目标将不断生长起崭新的内涵。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教育科学决策研究中心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