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成长”工程构建三位一体关爱体系
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3-3-29 9:22:42
从2012年春季开始,将乐县探索启动“幸福成长”工程,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体系,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留守儿童及小学低龄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同年7月,省教育厅下文要求在全省推广将乐县这一做法。
近日,记者走进将乐农村学校,只为探寻,这些寄宿生孩子,他们,幸福吗?
八岁寄宿娃安心否?
学校吃得比家好,晚上会想家,老师陪陪会适应
3月21日,星期四。将乐南口乡南口学校,中午开饭前,100多个孩子已经在院子里列队等待。
皮肤白皙、比别人矮了一截的叶忠仕在队伍里特别引人注目。一问才知道,他才上一年级,寄宿生活才刚开始不到一个月。
8岁的叶忠仕,家在一个自然村,没有村小,也没有教学点,离家4公里的南口学校,已经是最近的选择。第一学期他不住校,妈妈每天接送,“家长累点也无所谓,但孩子也跟着奔波,碰上刮风下雨的,更遭罪。”这个学期,叶妈妈一咬牙,决定让孩子住校。
鸡翅、腐竹、生菜、豆腐肉片汤,是这天的午饭。所有人就位坐下前,饭菜已由每桌值勤的高年级同学分好。“一来培养动手能力,二来也让他们学会公平公正,孩子们可较真了,每人几块肉都算得很清楚。”南口学校校长熊树华介绍。
刚一坐下,叶忠仕就大口大口吃起来。以前在家吃饭,妈妈有时还要哄。现在周围同学都在埋头吃,他吃饭的速度也快了起来。15分钟后,满满一盘饭菜吃完了。被问到“比家里的好吃吗?”他毫不犹豫点了点头。
南口学校由原来的将乐二中和南口中心小学组合而成,现在在校700多名学生中,寄宿生将近300人,像叶忠仕这样的一、二年级低龄寄宿生,有30多个。
开学没几天,生活教师罗长妹注意到,白天乖巧听话的叶忠仕,到了晚上就情绪不高,把他单独带到宿舍一聊,就明白了,原来想家了。
“讲道理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么小的孩子,再懂事,有时也得哄。”于是,罗长妹和其他当班老师轮流陪他做作业,聊聊天,还给他准备牛奶当点心。晚自习一结束,就让几个孩子到棋牌室下飞行棋。想爸妈了,就带他到亲情联系室给父母挂电话。
“老师,我可以去教室跟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了。”一星期过去了,叶忠仕觉得自己能行了。
生活教师适应否?
做好要操心,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就会将心比心
12点20分,南口学校初中部当班生活老师姜干爱开始督促学生午休。此时的学生宿舍,还有些吵闹。
“衣服洗完挂走廊就好,别挂到外面,天气预报有雨。”
“这道题做完赶紧躺着休息,不然下午上课就没精神。”
每走进一间寝室,姜老师都要关照几句类似的话。姜干爱原是学校的体育老师,之前也兼任生管。由于管得住孩子,又有爱心,从上个学期开始,在校长的劝说下,自己孩子已经长大、家庭负担不大的她,成为一名专职生活教师。
生活教师和寄宿生们吃住都在一起。除了日常生活管理,生活老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沟通,指导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负责与班主任、科任老师交流,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辅导学生功课等。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是“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亲情关爱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成为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
按照20∶1的生师比例,南口学校调配了教学一线的富余老师,让他们转任生活教师,其中专职9人、兼职5人。由于尚未配备生活辅导员,他们有时还要帮助低年级学生洗衣,打扫卫生。
将乐县教育局副局长方余均介绍,为了让生活教师更安于现在的岗位,由县财政出资,生活教师每人每月有200元的绩效考核奖,还能拿到100元电话费补助,便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职称方面,也设立了单独系列进行聘用,以保证他们的工资待遇。
“这份岗位你可以很轻松完成。但要做好,你得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将心比心,要操心的就太多了。”姜干爱感叹。她说,孩子过生日时、过年父母回来前、年后父母离家,是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期。
幸福目标实现否?
期许只会越来越高,从物质到精神,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和很多农村一样,一罐咸菜过一周,“大通铺”也曾是将乐农村寄宿中小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方余均介绍,2007年,将乐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五年时间里,共投入4278.42万元,新建学生宿舍16座、食堂餐厅14座,同时结合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统一配餐。每名学生每星期只要交10元,加上上级补助,就能有不错的伙食。
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乐县在高唐、万安两镇实施“幸福成长”工程试点。除了提升“食宿改善”工程外,还建立生活教师及生活辅导员管理机制,完善洗衣房、洗澡房、开水房和心理健康室、卫生健康室、课外活动室、亲情联系室、阅览室等“三房五室”建设,并建立学生校外关爱机制。
“一句话,就是不仅要让寄宿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吃好睡好,更要让他们能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式的关爱。”方余均说。
在万安学校生活教师办公室桌上,学生基本信息卡、教师联系卡、亲情联系电话卡、幸福成长工作手册等文件夹依次排开。成长信息卡上,不仅有学生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还包括了他们的特长爱好,连禁忌食物、药物过敏史也被记录在案。
成长记录卡,每学期都会寄给家长。记者随手翻开其中一页,当中写着这样一个细节,“每天第一个起床晨读,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一个人到走廊外学习。”
宿舍楼前的空地上,两名生活教师正忙着往新买的真人大小的“宣泄人”肚子里装沙子,几名放了学的学生觉得新鲜,围了上来。“以后你们要遇上不顺心的事,可以找心理老师,也可以找它啦。”
“从物质关怀延伸到精神关爱,大家对幸福的期许只会越来越高,我们要做的,也会越来越多。”万安学校校长肖长顺说。
想说幸福 不容易
很庆幸,在“你幸福吗”成为流行语之前,将乐县就明确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
幸福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进一步解释为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幸福成长,一个很普通很平实的词汇,要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实现,却并不容易。
我们的版面关注过闽侯的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关注过邵武被逼出来的“爱心家庭”,也关注过石狮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这些事件,都指向同一个群体,农村孩子。
通过走访学校,我们可以很切实感受到,这些年,农村寄宿学校的孩子吃住条件都改善了不少,但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他们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
“幸福成长”工程的初衷正是注意到,食宿条件改善后,一些寄宿生依然因为远离父母,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的关爱,导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忧郁、多疑、自卑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也许正是因为某种共同的急迫性,使得“幸福成长”工程试行半年后,就从将乐推广到三明,进而推广到全省。
就像文中的校长说的,大家对幸福的期待,只会越来越高。所以要始终让孩子们能幸福成长,就必须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
这努力,应该来自政府的加大投入。比如宿舍条件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确保每个孩子能有一张床,在宿舍里就能用上热水,活动室能添点孩子喜欢的设施。
这努力,应该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更加用心。比如更关注孩子心里的想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创新活动载体,组织不同兴趣小组,丰富课余文化。
这努力,应该来自社会的爱心人士。比如扩大“爱心家长”制度,让社会上更多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以村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聘请老党员、老教师等作为义务辅导员,对周末返村的学生进行管理。
这努力,也应该来自家庭。随着财政投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项目也越来越多,农村因贫辍学的情况已经基本消失了。但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却有所抬头,不仅有不懂事的孩子这么想,连家长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厌学情绪成为如今最大的难题。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我们不能强迫所有孩子都走读书成才的道路。但至少,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塑造他们的品格,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成长”工程找对了方向,但依然是一个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