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进课堂,文化意义大于写字能力

 

 

  近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还特别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随着信息化世界的到来,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于键盘,而疏远笔墨,致使汉字的书写频率下降。姑且不用说写一手好字,就是拿起笔来,也常常是提笔忘字。《纲要》的颁布,对于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加深汉字的学习、研习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人认为书法教育进课堂违背教育原理,因为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手机输入,而非人工手写,若固执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明显违背了“教育要为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学基本原理。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疑虑是没有必要的。学校教育不仅应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要,还应该着眼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果剥离了它的文化传承功能,仅仅开设一些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工具性课程,那么,学校就太功利化了。那样的话,学校的使命感就会遭到质疑。

  书法教育进课堂并不旨在让每一学生成为书法家,然而,让每一个孩子写就一手好字,以此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却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所在。

          

                                                  (孙强 中国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