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育——当课改成为一种信念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主  题:课堂教学改革

  嘉  宾: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校长 刘凤军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校长 范彦江

  辽宁省抚顺市第四中学校长 周立明

  观察员: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郭瑞

  主持人:中国教师报  解成君

  时  间:2013年3月28日上午

  地  点:中国教育新闻网演播室

  支持媒体: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课改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漫长过程

  校长的责任在于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老师更幸福地工作、让学生能够成就他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就校长也就是成全学生。

  主持人:成就新教师,建设新课堂,培养新学生,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论道教育”演播室,我是主持人解成君。今天参加访谈的三位嘉宾是: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校长刘凤军、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校长范彦江、辽宁省抚顺市第四中学校长周立明。本期观察员是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郭瑞。欢迎你们!

  中国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校长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书写“教育即人学”的后现代教育新篇章。因此,我们酝酿组建了中国先锋校长方阵,用优秀学校影响带动全国的学校共同发展。而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则是基于组建先锋校长方阵而实施的奠基工程。本期的三位嘉宾都是来自首届高端校长研究班的学员。

  从2012年7月至今,首届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已完成4次研修。我想请问三位校长,当初是什么原因吸引你们来参加这个研修班的?你们参加研修班之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刘凤军:我先谈谈个人的认识。河北省从2007年开始真正进入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我们学校课堂改革从2010年春天开始。到去年暑假的时候,我们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课改。在这一年多来,我们的课改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老师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改变。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遇到了很多困惑、困难。而解决困惑以及困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我感觉,如果再把课改进一步深入下去,必须有专家引领,有科学的理论方法的引领,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课改经验。因此,当中国教师报推出校长高端研修班之后,我就想利用这个机会提升自己对课改理念的认识,解决学校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把学校课改进一步深入下去。

  经过4次具体的活动,我感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课改真的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课改永远没有止境,任重道远。像在安徽铜都双语学校,我看人家学校提出了“人本跨界大课堂”的概念。还有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采用了一个“一托N”模式。这些学校都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看到这些学校的课改经验,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其实,从第二代课改向第三代课改怎样提升,我感觉这些学校在引领着、尝试着。通过参加这几次研修活动,我开阔了很多思路,对我们学校将来课改的深入发展应该说有很大的帮助。

  范彦江:我跟刘校长有点不一样。我是2011年11月到娄底一中担任校长的,之前在一所民办的高职院校工作。我也在基础教育的学校担任过校长,对基础教育非常关注。近年来,各个地区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尤其山东地区课改做得非常好,我很关注。到现在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后,我就想从哪里下手,才能把娄底一中原有的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现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改变?关于课改,我也很关注,但在理念、路径的选择上,我感觉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所以有一种寻找同路人的迫切要求。

  正好,我看到了中国教师报有组建先锋校长的培训,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当初我也是跟郭老师电话联系,咨询是否有这一回事。参加这个班后,通过4次培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一种理念引领下,每一所学校做得都非常有特色。刚才刘校长说的安徽铜都双语、昆山前景的几所学校,做得都非常有特色。我很受启发。

  我所在的学校已经搞了一年半的课改,高中这一块是课改的禁区,没有人敢动,但我们顶着非常大的压力坚持做下去。之所以我敢这么做,就是在边学习边考察之后,坚定了自己的改革信心,所以参加培训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周立明:我来自辽宁省抚顺四中,我们学校是2009年开始课改的,当初走上课改道路是因为我在北京听到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的讲话。会后我买了《杜郎口旋风》这本书,回到单位后仔细阅读。而这本书恰恰是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写的。我接触课改比较早,但当时对课改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听了崔校长的报告和看了《杜郎口旋风》这本书后,我在课改方面有了一点感受,但应该还是很肤浅的。后来听到中国教师报举办中国先进校长培训班的信息,听到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是李炳亭,当时我就非常踊跃地想要报名。当时,我们学校的课改正处于需要理论提升的阶段,这方面我接触的东西非常有限,正好通过这个先锋校长培训班接触了很多名家,从而在课改理念、方法、技术层面上有了丰富的认识。

  另外,参加这个先锋校长培训班后,我走了很多名校,像刚才刘校长、范校长所说的几所学校,都给我们很多震撼。因为这个班接触的都是课改先进校,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很多课改成功的学校是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我感觉参加这个培训班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念,因为我看到很多学校成功的典范,看到了学校经过几年课改之后的巨大变化,我看到了课改的潜力是无限的、非常巨大的。所以,在我们学校实施课改的时候,我非常有信心。

  我还有一个感触,就是中国教师报的培训班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因为中国教师报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让中国教育因为你而改变”。其实,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到中国的教育会因为我们做的一点工作而有所变化,我们只想把自己的学校从濒危的边缘拯救过来。但是,通过这几次培训后,我们感觉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推动一个学校的发展,恐怕还有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学校,需要我们去辐射、去影响,最终带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变化。

  主持人:三位校长参加研修班的原因虽然不同,但收获都很多。下面我想请问郭瑞,当时你们设计这个研修班课程有什么样的理念呢?

  郭瑞:这个研修班的出发点首先是要组建一支先锋校长方阵,也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的一种责任。课改走向纵深的时候更需要一批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担当的校长冲出来,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也是从很多报名的校长中筛选了一些有共同精神尺码的校长,作为第一批方阵的学员,还起了先锋校长的名字。我们的班徽大家还记得吗?那个LOGO的意象是台北101大厦,其实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打造一支思想高屋建瓴、行动上具有引领作用的校长队伍,希望用班级文化影响他们。另外,高端在哪里?除了课程的高端、专家的高端、理念的高端外,也包括众位校长思想的高端。从第一次研修开始,我们就提出这样的目标,就是不在这些学员、校长学到什么,而是他带领学校改变多少,到最后结业时,我们会将之作为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

  光有理想、理念,但没有行动,是非常可怕的,实干才能兴邦,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创新了研修形式,这里要提到移动课堂。关于移动课堂,刚才几位校长都提到了,我们去过的安徽铜都双语学校、昆山前景教育集团、北京人大附西山学校等,都是课改名校,另外,我们也把移动课堂设在学员学校,像娄底一中,我们上一次的研修就放在娄底一中。这些学校其实也是作为培训研修的资源供所有学员来研究。就是通过这些学校,我们抛出几个问题,每个学员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班主任李炳亭还会对学员的展示做总结性点评,这也是有效提升我们认识观念的途径。如范校长那一次研修,收获应该是蛮大的,因为我们每位学员都会为他的学校提出一条建议。这只是我们创新形式的一部分,我们还有一些常规的专家主题性培训。

  校长的责任在于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老师更幸福地工作、让学生能够成就他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就校长也就是成全学生,中国教师报一直所做的就是希望能够引领这些校长改变学校,从而成就学生。

  课改对教育者是一种难得的历练

  如果只靠行政命令去推动课改,而不是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教育追求,课改之路很难长久地走下去。

  主持人:如同刚才所说,培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训促进行动的改变。那么,经过这半年多的培训后,请问三位校长,你们的学校都做了哪些改变?

  刘凤军: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先谈吧。经过半年多的培训学习,我感觉到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理念上对新课改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我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落实。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原来在课改中我们提出了“三模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三模九步”只是一个课堂教学模式,一个课堂流程,是一个外化的东西,可以属于形的层面。那么,新课改要培养那种有思维、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课堂光打造一个形,并不能真正落实到课改本质上,从而达到课改的目的。所以说,几次培训之后,我就思考我们的课堂到底应该走向哪一个方向,怎样对课堂进一步提升。

  在思考当中,我逐渐体会到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所以我提出一个“能本大课堂”的概念。“能本大课堂”这个概念是以能力为本,这样就从原来的“三模九步”的层面跃升到课堂能力的层面。在“能本大课堂”建设过程中,我跟老师提出最起码要体现几种要求:一是把学习的权利要充分交给学生;二是实现课堂流程最大程度的自动化;三就是思维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智慧的形成要最大化;四是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五是结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的创造;六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七是学科思想的渗透、学科规律的归纳总结。“能本大课堂”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我要求老师们在这七个方面努力打造以能力为主的课堂。

  通过从“三模九步”一个形的层面到“能本大课堂”一个神的层面的提升,可以说我们从对课改肤浅的理解上升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实际操作来看,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学生的状态、老师的状态有了很大提升。这就是半年来我在学校做的一些课改工作。

  主持人:那您能具体说一下这个“能本大课堂”跟改革前的课堂相比有哪些变化吗?

  刘凤军:我们学校是从2010年春天开始实行课堂改革的,当时因为对课堂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只是从表象上提出怎么样做好课堂流程的问题,以便于老师们去操作、学生们去学习,所以我们把课堂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中按一定流程去操作。我考虑这是基于我们的学情、基于老师的水平来做这个事情的。就是说,这个模式提出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老师们上课都很熟练,但它只是一个模式的问题,并没有关注到学习的本质,而且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全面而又具有个性的人才,光有形式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所以,我们必须从知识的培养跃升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感觉不仅是我们的学校,任何一所学校的课堂操作,都应该把目标聚焦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主持人:谢谢刘校长。范校长,您谈一谈?

  范彦江:我们学校课改已经一年半了,最初的动机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基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基于学校的发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就去启动课改,但刚刚启动一个月以后老师们高涨的热情逐渐消退了。这个时候我参加中国教师报的先锋校长研修班。在学习过程中,我总结我们学校一年半的改革,有了很多新的感触。在参加这个培训以后,我更坚定了课改的信念。所以学习回去以后,我将学校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整理,然后借助一些专家团队进行诊断,再继续往前推进,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现在我感觉学校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去年一年时间应该说我们风风火火,做校长的压力很大。我们学校是示范性学校,湖南省示范高中,学生非常会读书,家长也非常支持课改。家长的支持理由是什么?就是寄希望于通过课改提高孩子的分数。后来发现,我们的课堂形态不是这样的,虽然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但离高考要求太遥远,于是有的家长不大支持。我们反复劝导、反复交流,包括与教育官员反复沟通,不然我们学校做课改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很难推进。

  我们学校目前构建的“生本智慧大课堂”,不仅仅是谋求课堂形态的改革、整个课程的构建、课堂模式的构建这一个基本理念,还包括德育、体育以至校园的课改文化,都在推进。我感觉去年一年帮助我最大的是李主任的指导。在课改的同时,你不一定准备很充分,但一定要有课改文化的跟进,课改文化不断给我一种动力、一种力量,比一个校长做一场报告快得多、好得多。所以,目前我感觉很欣慰,今年我提出来一定要通过课改的深入推进引领娄底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也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肯定。

  主持人:谢谢范校长。周校长,您谈一谈?

  周立明:好。抚顺四中的课改经过了三年的不懈努力。这三年我们形成了三种课型、六个流程、九个特点。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概括为“快乐课堂”。到目前为止,我们全校所有教师各个年部,包括高三年部,全都实施新课改,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到老师们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没有反复、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地沿着课改在走。参加这个研修班,我学到的、领会到的很多课改理念对我帮助非常大,所以我决定把这些先进理念带回去,带给学校,不断巩固完善老师们的课改思想。因为我感觉到,老师们一旦把这种课改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这个课改就会顺利向前走。如果只靠行政命令,靠学校行政要求去参加这个课改,而老师们不是发自内心去支持的话,课改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中国教师报这一年来给我们学校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思想上对老师们进行了彻底更新,让老师们的课改思想更加完善,认识更加透彻,从内心中更加支持课改。

  另外,我还感觉到一点,就是在接触一些名校、一些专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改的技术方法问题。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这三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到现在我们经过这一年的培训之后,我们对教育、学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课改方法、途径、道路研究得更加细致了,比如导学、小组建设、如何去关注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现在我们学校已经不统计高考成绩了,也不拿成绩来评价老师和学生。那么,没有结果评价的时候,怎样用过程去评价?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研究得越来越细。而这些启发是从哪来的?正是中国教师报举办的先锋校长研修班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所以,让我们不断研究如何细致、科学、规范地推进“快乐课堂”,让它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的重点。

  课改重在理念改变难在行动落实

  课改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这与家长以及学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他们就会全心支持课改。

  主持人:听了三位校长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把理念的提升应用到行动的改变上。其实,本期三位嘉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高中校长。大家都知道,高考的课堂改革像一条防线一样,大家非常害怕去碰触它,所以高中课改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难的。那么三位校长,你们当初在改革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担心或焦虑?

  刘凤军:先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吧。在这一点上我可能比范校长、周校长的压力要小一些,因为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高中,一个很“草根”的学校。就是说,这种草根学校生存的压力、领导和老百姓所给的压力相对要小一些。但是,我想并不能因为我们生存的压力小,领导的期望小就可以不改。就前几年来看,我们学校也是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教起来没有激情,找不到自己教书育人的幸福和快乐。所以,面对这种低迷的学校生活方式,我们做校长的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做些什么?新课改实施之后,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课改来改变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能不能改变老师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为每一个孩子、每一位老师创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因为我压力小,所以我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就去做这件事情,而只是真正把课改深入落实下去。

  另外,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单纯的,事情认定了就不会去考虑其他东西,所以当时就这么一个想法,只要我认定这个事情对孩子们、对老师们有好处,就必须去做,这也是做校长的一份责任吧。

  范彦江:当初实行课程改革,我的步骤是这样的:老师们没有一种感性的认识、没有经验的认同,找不到一种典型的计划,所以我召开班子会统一思想。学校管理层没有什么问题,但要真正推动课改,如果不对一线老师加以系统培训,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当初我非常担心,仅仅靠几次报告就把水平提上去肯定有困难。于是,我在学校经济比较紧张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方法。不到半年时间,我把所有高中老师全部送出去学习,去山东、江苏,还有湖南等地学习,光教育培训经费就花了200多万,这应该是娄底一中办校以来培训教师力度最大的一次。

  我担心什么呢?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有一种急功近利的高考要求,非常苛刻,关注度非常高,一旦高考失利,就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课改上。其实,用传统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如果把握不好,学生也会面临失败,人们却没有这种意识。但是,如果一旦开始课改,大家就会把所有不是课改带来的问题,全部归咎于课改。

  但我又不担心什么呢?课改是基于一种“跳出教育,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然后回归教育本质”的追求,很多东西是教育常识的回归,是教育本源的改革。我经常跟同事们说,过去我们读书时有很多好的东西,老师怎么教、学校怎么管理,我们自己都有切身的感受。首先,要怎么在完成功课的同时做到大量阅读;第二,要靠我们自己去体验、演练。但是,高考这个指挥棒让这些思考都失去,都被忽略、省略了,被其他的东西替代了。所以,我感觉回归教育本质这件事做起来有阻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因此,今年我跟老师们交流,跟学生家长交流,跟社会各界交流,争取取得认同,慢慢地由一种信心上升到一种信念再到一种信仰。我们学校就提出了一个理念,“办有思想的学校”。

  大家知道,我们做教育的应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事,应基于孩子们的成长去做事,应基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优质发展去做事,有了这个,我就不用害怕,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点儿时间。现在我还不敢说学校今后的课改成果有多少、成就有多高,但通过课改,师生的观念会有所改变,因为全体师生、学生家长由原来的反对围攻到现在的表达歉意,“当初不理解、当初围攻校长,校长有大量,不要计较,你们是对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原来有的学生准备转学,我劝他们停下来,给我一段时间,要相信我们。不到三个月,孩子们都适应了课改模式。然后,我就调侃他们,说:“当初你们那么激烈反对课改,干脆我们绕回去嘛,我感觉现在力不从心了。”我故意这么说,孩子们说:“那不行!”所以,我感觉课改没有什么好怕的,坚定往前走就可以了。

  主持人:抚顺四中在改革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包括望花区教育局长就非常开心地说,四中救了一批孩子、造福了一代。我想问一下周校长,您从教二十多年,经历过不同的学校,像民办教育、基础教育,还有高等教育等。您能谈一谈您在学校改革的时候曾遇到过什么阻力吗?

  周立明:我们学校跟刘校长的学校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我们是城市学校,但是三年前这所学校在抚顺市全市排名最后一位。按照当时的政策,这所学校是准备撤并了的,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社会声誉方面,这所学校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不改,仍然延续以前那种道路的话,这所学校是无法继续办下去的。只有改,才可能使这所学校起死回生,才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路来。如果改,肯定会承担风险,但怕什么呢?无非就是丢掉这个官职,校长当不了。但是,你看到那么多的学生在应试教育里挣扎,而你自己却无动于衷,这时候我们作为校长的个人荣辱得失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你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捞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要怕?所以这时候校长不应该害怕,而是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

  另外,我觉得搞课改是国家所倡导的,是按照教育部要求的方针方向去走,我们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我们要以更人道的方式去追求升学率,而不是用野蛮的摧残孩子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国家倡导的,是实现全人类全面教育的。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敢于坚持,而不应该听到反对的声音就退缩。课改确实不回避升学率的问题,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这方面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能够把我们的课改理念和家长学生做很好的沟通,让他们理解课改的话,他们就会支持课改。事实上,走过这三年,从我们学校的经历来看,现在的学生和家长是非常支持课改的,所以没有必要怕遇到阻力。不沟通就会产生误会,学生家长们会认为你搞课改是形式主义,会影响孩子们升学,这时候就会形成阻力。如果沟通好了,就不会有阻力。

  再有,我感觉课改难在观念。我常常说一所学校最容易改变的就是它的硬件,最不容易改变的就是它的思想,一旦把老师们的思想彻底改变过来,彻底接受课改理念的时候,他们就会支持,当然也不排除有极个别的教师反对,甚至在课改的过程中有人告我,说我搞这个东西不符合学校实际,但无所谓,只要我们认准的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坚持下去。

  其实很多人不敢搞课改,顾虑之一就是分数,担心课改会导致分数下滑。但是从课改学校的成功案例来说,像山东昌乐二中、湖北宜川中学、山西泽州一中。这些学校都用事实告诉我们,成绩真的只是课改的副产品,当我们的孩子能力提升了,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高中、高考应该是绿色的,而不是血色的。每当高考临近,我看到的赤膊班、吊瓶班这种另类冲刺方式就很伤心,这是在用身体换取成绩。我们应当倡导高中以科学、有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生前不必早睡,死后必定长眠”的谬论。

  我记得刘校长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这句话是,不以生源的优劣而决定是否课改。无论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无论是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垫底高中的学生,在教育人的眼中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个孩子接受理想教育的权利使平等的,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孩子能否接受这种教育,而是我们提供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课改让学校特色突显师生受益

  课改绝不仅仅是课堂表面的变化,还包括课堂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和文化的变化。如果没有一种课改文化去支撑课堂,课改是走不远的。

  主持人:听了三位校长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三所学校现在的课改是分属于不同的阶段,比如刘校长所在的建昌营高中已经完成从“三模九步”到“能力大课堂”的改变,也就是从模式到能力本质的改变;范校长的学校现在已经开始新课堂改革;周校长的学校也是同样的。现在想请三位校长介绍一下自己的课改心得,这样可以给那些有点迷茫的课改人分享一点经验,给他们一点指引。

  刘凤军:我感觉真正要把课改推行下去,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有这么几点非常重要:第一必须坚定执着。课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非常痛苦的一项工作,如果只停留在思想上而不实践的话,充其量只是存在我们的大脑里,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幸福和快乐,不能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也不能改变老师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我们一旦坚定课改的信心,在这条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就很可能看到课改的出路。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困难,理念上的问题、操作上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坚定执着的信念的话,课改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第二,课改是一把手工程。好多学校也想改,有的也做了好长时间的尝试,为什么最后没有一个结果出来?我感觉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一把手校长。校长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行政管理层面,将之作为一个行政任务给下面的副校长、主任、老师们去做,那么学校就缺乏统一的调度协调,这样大家就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很难搞出属于自己学校的具体的课改模式。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模式,缺少统一的行动,这个事就不容易做成。

  第三,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当大家都认为课改对师生对孩子们非常有好处的时候,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思想认识统一了,还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就是思想要统一,行动也要统一。那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情况。总的来说,要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措施得利,就容易把课改推进下去。

  第四,专家引领、外地先进经验的借鉴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课改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前人没有走过,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过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怎么样去解决这些困难?我们要靠专家引领,给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分析那些先进学校的经验,到了我这该怎么消化吸收。

  范彦江:我非常同意刘校长刚才说的几点。应该说,我在课改中很有体会。至于我们学校,在做的过程中我有这么一些想法:一是我们搞课改不是做秀,而是源于一种科学探索的动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怎么样去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那么,我首先是确立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我们学校课改的理念就是“师生发展,以人为本”这八个字。

  二是确立一个基本模式,“生本智慧大课堂”就是课堂构建的一种基本模式,我们对这种模式有一个“五步三查”的课堂构建。“生本智慧大课堂”也是围绕着智慧的教育去构建“五步三落实”这一基本模式。每一个学科有它不同的模型,每一个学科不同的模块也有不同的课型,这就必须立足于构建一套最基本的模式。

  三是完善一套跟课改匹配的评价体系,如对课堂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等,也就是刚才周校长说的,这都是对过程的评价,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到一种理想的结果、期待的结果,正所谓你不改变过程就无法改变结果。我们立足于改变过程,就肯定会有很好的回报。

  四是要有教育管理体系方面的匹配。从课改开始,我对学校所有管理的功能进行了整合、调整。过去我们学校分出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这样一些科室的功能或者处室的功能。因为我觉得教育是一个大的综合体系,很多东西不能截然分开,所以我就把这些科室整合了,对教育、教学、教研都统筹成“教育学发展科”。我们属于一个处级单位,下面一个科室。然后,学生才艺展示这一块有组织统筹,这些都做了改变。这个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匹配我们的课改,否则它就会游离,分离之后管理起来非常吃力。

  五是找到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强大的课改力量,不断构建科学、积极的校园文化。教育最关键、最深处的改革恐怕还是课程改革,就是课程要有选择。我们过去接受的都是一个模式的教育,所以大家都很厌烦,这种教育模式也不能满足我们的个性化需求。如果每一所学校在国家的指导方针下,追求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探讨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教育选择需求,所以我们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然后,更重要的是整体改革要有校园课改文化的跟进,慢慢地,力量就强大了。像刚才两位校长讲的,我们那个群体要由计划到自觉,不能单纯靠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一旦进入到这种精神境界了,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我们只有做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理念、一些理论提示、一些路径去探讨,师生才能真正受益。这就是我最直接的体会。

  周立明:我们学校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这三年的课改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使老师得到了飞速成长。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吸引了当地多家媒体对我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来我校参观、学习的老师已达2000余人。我发现一个现象,来参观、学习的校长和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而对课堂之外关注得非常少。这一现象让我想起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讲过的一句话,他说,“课堂深处是文化,课改绝对不仅仅是课堂表面的变化,更要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课堂之外所要做的工作非常丰富,如果没有一种课改文化去支撑课堂,课改是走不远的。”所以,我们在开展课改工作的时候,不仅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课改就是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从教书育人到管理育人、从老师评价到集体评价的改革。这些内容都呼应起来,课改才能走向成功。如果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后管理,课改无法走得更远。这是课改实践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郭瑞:我认同周校长的说法。在我走访过的学校中,课改推进遇到困难、阻碍的不在少数,主要是因为在课改初期,学校只关注课堂教学,忽略了课后管理的重要性。课改初期,顶层设计、中层领导力和教师执行力都非常重要,需要从上至下带动课改。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挖掘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学校课程的质量,由下至上推进课改进程,让课改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位校长都谈到的课改文化,我们需要用文化去影响老师和学生,从而使其改变自身行为。

  课改关键在于矢志不渝同心同德

  一旦教师感觉不是在为分数而奋斗,而是为生命而奋斗,教师便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单纯为了高考、分数,继而沦为一种工具,而是真正发掘和培养人。

  主持人:我想再问三位校长一个问题,经过大半年的研修之后,你们的课改理念有哪些重要变化?你们认为课改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刘凤军:我觉得课改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到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最终构建和谐教育,这点变化最重要。课改成败的关键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思想、行动。有了目标、计划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

  范彦江:我校开展课改工作的时候,确定的宗旨是“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首先是思想改造,然后是坚定课改信仰,围绕这两个主题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改造工程。有些人觉得我这样做是徒劳无功,但我觉得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发展。如果盲目去行动,就可能会半途而废、中途流产,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次,在行动过程中,也不是走上轨道就能一马平川,其中也会走很多弯路,这个时候就要明确刚才所讲的顶层设计的目标问题。当然,我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学习能力的培养去确定的目标,但这个目标过于宏大,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这些必须要明确。

  我校课改第一年,就是改变课堂的形态,构建基本的教学模式,体现课堂效率。过去在课堂上,老师一个人讲45分钟,学生可能昏昏欲睡,因为他没有参与,提不起兴致。之后,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投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这种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们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变了。有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几年时间都可能没有一次发言机会,现在终于有机会展示了,他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这一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回到家向家长讲述了这一情况,家长十分好奇,来学校咨询,还悄悄到教室感受这种状态,并对我们的新教学形式予以肯定,这让我们倍受鼓舞。以上就是我们的短期目标。

  第二个目标是做升级版。原来我们是改变课堂形态,现在我们是研究系统课程,构建自修选修课程体系的改革。此外,我们的教育管理也升级了。我们把所有师生一个年度的工作设计成五大部分300项,我是项目第一负责人,责任团队的基本成员为3-5人。这样团队就会变得主动,过去都要校长安排事情,现在团队有自己的工作方案,由被动变为主动。我认为,先确定责任人,然后确定项目目标,接着设置路径,随后制定项目管理实现目标的标准,最后进行考核评估,这是目前我们推进课改所做的工作。一路走来,我觉得思想改造尤为重要,然后就是行动,一步步非常务实地去操作,每一步行动都围绕你的目标设计不偏不倚地往前走,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

  周立明:我们这个“先锋校长”研修班一年的课程到现在已经进行一大部分了,还有两次课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因为通过在校长研修班的学习,我发现以前对课改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听了专家报告之后,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李炳亭主任对我们的影响,他将我们这些零碎的教育概念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让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师,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高的理解。从教20多年来,以前我们一直为分数而奋斗,但推进课改这几年,我感觉我不是在为分数而奋斗了,而是为生命而奋斗,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不是单纯为了高考、为了分数而成为一种工具,而是真正发掘、培养人的功能。

  另外一点感触是,参加课改这么多年来,要推进课改,应该有三个关键。第一,校长是关键。一所学校如果校长不认可课改理念,课改是很难推进的。现在很多课改实践单位都是从上而下的,所以校长发挥最主要的功能。我们过去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个话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校长认可课改,才能更好地推行。

  第二,理念是关键。课改最大的阻力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会对课改或者素质教育持一种怀疑态度,他就不会真心投入其中,只是拘泥于形式。课改三年了,我始终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觉得推行课改,课改动员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思想工作做得越充分,阻力就越小、成功的机率越大。

  第三,课堂是关键。课改是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切入点是课堂,只要课堂改变,其他随之也会变,因为你要支撑这个课堂,就会带动着所有管理评价系统跟着变,所以关键点就是课堂,抓住课堂这一点就可以撬动整个课改,就可以把课改很好地推动下去。

  郭瑞:几位校长刚才谈到了观念和行动,实际上我们刚开始宣传课改的时候就提出课改四步走: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行动,行动变文化。这是一个整体的支撑。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就是《铁娘子》,是撒切尔夫人的自传。撒切尔夫人讲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有更大的成就,因为这些孩子有可能就是我们明天的领袖。”

  我们在推行课改时,校长们一定要把认识的高度、把理念上升到这个层次来。也许今天坐在课堂里的就是未来的国家领导人,有这样一个高度的认识和责任使命感,在做教育的时候就会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什么?就是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暂时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这个先锋校长研修班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培生方案,而不仅仅是追求课堂效益。

  主持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今天三位校长分享了改革的辛路历程,我们看到了从理念的提升到行动的改变,从课堂模式的建立到课堂模式的突破,从只对课堂的关注到校园课程文化的构建,三个学校都在不断蜕变。我们在这里预祝三所学校在课改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谢谢三位校长。本次访谈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