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让学生自选课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3-12-22 9:51:41

   从对乒乓球一无所知到体会出小小银球里的“大学问”,再到初步掌握如何提高攻球的杀伤力,如何打出左旋、右旋、下旋球等,上海市朱家角中学高二学生唐勇用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

  曾经,一心只想着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说:“自主选择体育课让我找到了潜在的兴趣,而深入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又让我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还找到了一群谈得来的运动伙伴,这样的体育课我喜欢。”

  与唐勇有同样感受的学生还有很多。这是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一年来的变化。数据显示,78.8%的学生表示找到了自己的运动爱好。

  高中体育课悄悄“变脸”

  作为先行试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上海新中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贯军向记者展示了与众不同的体育课。

  这是一节80分钟的体育课,20多人的小班,学生来自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大家都对跨栏特别感兴趣而选择了田径专项班。在最初的专项体验课上,教师并没有安排学生走上田径场,而是每人发了一台iPad电脑,打开110米栏的专属APP,观看刘翔获得世界冠军的全过程。随后,APP又对刘翔比赛全过程进行解构,学生会真切地看到刘翔在跨越每一栏的时候腿部肌肉的张弛,摆臂与脚步的关联与节奏。再之后,通过设定对手,学生可以看到刘翔与其他选手同场竞技时,双方在技术环节中的各种差异,从而理性地“看懂”刘翔获胜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些认知后,还可以模拟体验,通过设定角色就可以与刘翔同场竞技。同时,APP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姿势、摆臂与跨栏组合方式。为了提升虚拟竞赛的逼真性,APP还会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给出比赛所处的地理环境、风速变化,帮助学生精准计算和调整步伐。

  整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既为刘翔获得冠军的镜头重温而自豪,又知道了刘翔为什么会获得冠军的原因,更懂得了运动不是仅仅凭兴趣和苦练就可以掌握的,其中有很多技术技能,科学地掌握了这些才能让运动成绩获得提高。同时尽可能避免运动损伤,达到真正的健身效果。

  当然,这只是专项体验课的最初阶段,这样的方式为之后走上田径场让运动更有效做了铺垫。贯军认为,以前一上体育课就是“跑、跳、投”,学生根本不知道运动中的“神奇”。“现在,通过这样的体验,把学生带进一个体育的大世界,有了对这一项运动的最本质了解,学生才会真正产生兴趣。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教给他们运动技能,让他们通过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回味起这段“体验课”的过程依然兴奋不已:“那几节课,老师没有让我们马上运动,而是了解为什么运动和怎样达到运动效果的原理。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学会测算风速、环境来选择怎样的战略战术,我们要学会与同组同伴的配合来战胜对手等,这一切让我们找到了体育的魅力。”

  从选择开始找到终身受用的健身技能

  什么是“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从春向记者介绍,打破行政编班,让高中学生按自己兴趣选择项目走班上课;将每天一节体育课整合为每次2节连上的80分钟大课,以便有充裕的时间参加所选项目的系统学习;学生按水平不同,小班化分层学习;课后以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方式组织比赛或以不同方式展示成果。

  为什么学生在看英超、NBA赛事时表现兴奋,可一上体育课却像完成任务似的,既不感兴趣又达不到锻炼效果呢?“这就是我们下决心改革高中体育课教学方式的最初动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学科育人等方面的功能并未得到完全有效发挥,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缺乏自主健身能力和自觉锻炼意识,学校体育需要进行突破和改革。作为学校体育的主渠道,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存在严重交叉,学生不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体育专项,未能在一个专项上持续地学习和巩固,从而真正掌握1到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长此以往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为此,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体育教学改革设想。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具备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体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高中阶段,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使学生在1到2项体育兴趣项目上持续地进行学习,争取在3年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专项体育技能;大学阶段,使学生在某一体育专项上达到一定水准,让专项体育技能伴其终身,促进每一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让健身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高中学段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希望通过率先实施高中教学改革,来‘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小学初中体育,从而全面带动体育教学改革,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推动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学校体育竞赛、体育社团、运动队建设等在内的整个高中体育改革,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全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王平说。

  高中体育课正在撬动更大的学校变革

  据统计,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运行一年来,17所高中的7500多名学生和近150名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共设置了20个专项、100个项次。在专项化教学中,学生按兴趣选项后重新编班,共编设310个专项教学班,打破和改变传统模式中190个行政班级的惯常教学形式。“看起来是小小一节体育课的改变,但有可能成为撬动学校更大变革的杠杆。”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说。

  在延安中学,郭雄看到了操场上久违的热闹景象,之所以“久违”,不是因为以往学校不重视运动,而是过去在操场上很少看到学生如此投入、专注和兴奋的状态,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因为所有项目是每一个学生经历了“选择——体验——再选择”的过程,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开始产生了“我要运动”的愿望;也正是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找到了喜爱之处,所以学生们更加喜欢上体育课。

  在郭雄看来,体育课撬动学校变革,还表现在教师的状态出现改变。专项教学没有现成的大纲和教材,需要教师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摸索与创新,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在专项体育课上不仅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又要突出专项化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符合学生实情的、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实施体系。这对教师是艰巨的挑战。而在直面这一挑战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本身也深度挖掘了体育的魅力,刷新了体育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掌握了更多“读懂学生”的方法和途径。

  让“读懂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改革重要导向,已经使更多先行试点的高中尝到了甜头。在复旦附中,学校为解决高中体育专项化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如何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项”和“如何在高中三年体育专项课中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1到2门体育专项”问题,积极探索,开展体育专项体验课轮转,并提出了“评述析情”。

  “评述析情”是在体验课中如何评价学生、如何给学生选择专项合理化建议的背景下产生的,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设计评述表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评述为主,包含情感、技能、体能的表现分值评价,而且对项目的认知、喜爱程度、任课教师的表现等做出分值评价。

  据悉,上海市教委还将进一步深化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针对试点阶段出现的问题,通过“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场地不足的矛盾;通过引入激励机制,激活更多体育教师的内在能量;通过课内外结合,提高专项技能掌握的效率;同时尽快制定专项等级标准,建立专项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