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求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4-3-8 8:15:2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我国新阶段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理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3月5日,中国教育报举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座谈会”,邀请两会代表委员围绕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本报将代表委员的观点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教育改革要敢于突破关键问题
教育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若劳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干部制度不改变,教育很难真正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大系统的问题,关于教育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社会大系统。
在教育改革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例如,到底什么是好教育,教育究竟面临什么问题。我一直呼吁进行一次全国教育大讨论。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没有辩论,没有碰撞,形成不了真正的智慧。
教育如何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应该被关注。这是一个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刻改变生活的时代。在新技术环境下,教育当然也会变。这需要国家层面来应对。现在,巴基斯坦选择美国名校课程的人数已经超过中国,印度的大学生选修世界名校课程的总人数也已远远超过我国。这种教育形态的改变是教育的大问题,我们研究得不够,思考得不够,应对得不够。
还有立德树人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把人引向何方、培养什么样的现代中国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最首要的问题,所有的教育改革工作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展开,这是教育的灵魂。同时,还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看到,当前,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等,却距离生活越来越远。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要系统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以多种形式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普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念。建议成立国家翻译院,引进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也把中国最好的成果翻译成外文,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加强教育立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立法相对落后。因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计划,建议调整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计划,把“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工作列入本届人大的工作计划,确保在本届人大任期内完成这个基本任务。对于“六修五立”没有包括的教育立法内容,如《国防教育法》、《中小学图书馆法》等,可以在进行相关立法时考虑先纳入部分内容,条件成熟时再单独立法。还要加强教育执法检查。《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至今没有一个判例,说明我们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需要引起充分警觉,加大落实力度。
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科学的方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洪宇
我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改革”一词贯穿全文,共出现了77次。可以说,“改革”是报告的主题和主线。
第二,要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难度有充分认识。按照我对报告的理解,过去的改革主要是改外围,当前的改革,包括教育改革,则是要改核心、改自己,每一项改革都要有很大的勇气。这种改革虽然艰难,但是必须要改。
第三,需要思考如何改革。改革仅仅有勇气、信心和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突破点,一是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老百姓关心什么就要改什么;二是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也就是从体制机制问题改起;三是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的共识环节改起。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主要讲了四项内容。一是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个问题是有共识的,即大家都主张要改,但是怎么改涉及策略问题和路径问题。二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这是指要按照教育法的规定,省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负有统筹协调地方教育发展的权力和责任。过去,我们注重中央的统筹,但是如果仅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没有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与积极配合,改革的目的是达不到的。目前国内走在前列的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区,已经有非常好的经验。三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强调要鼓励发展民办学校,解决好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通过发展民办教育来改革现有办学体制的问题。
第四,不仅要敢于改革,还要善于改革。我们有的改革,常常是出于好心,或者出于勇气,但是不注意方法,最后改革效果非常不好。
关于简政放权,把权力放下去之后,下一步怎么改?政府的责任是什么?这些是需要考虑的。改革不仅要放权,还应积极扶持社会力量,扶持第三方和各类社会组织,让他们来支持和监督教育发展。改革还要从国情出发,怎么改革也不能脱离了学生,不能脱离了国情。自主招生是好事,但是若在现有国情下推进过快,就给腐败创造了空间。
所以,有好的改革目标,还要有好的方法,改革要注意步伐稳妥。
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江苏省始终把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旗帜。
截至2013年,江苏省的教育发展,无论是规模指标还是质量指标,相比5年前都有了长足发展。
现在我们大力加强学前教育,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形成一个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局面。这几年,江苏省每年都要新增幼儿园400-500所左右。
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县域均衡发展。截至目前,江苏省已有65个县市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标准,我们计划今年再有至少20个县域通过。这也是一项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
高中阶段的教育,要推进多样化的特色发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衔接等问题。
思想品德课要改革。我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当中,有两门课投入很大,但收效不高,一门是外语,另一门是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要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近年来,国家开展未成年思想品德教育是有效果的,但从我们的投入来看,所取得的效果跟其他课的收效无法相比,需要改革。
高等教育主要是以提高质量、进行内涵建设为主要内容。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一是以现代化为总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为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争取更多的教育投入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保障,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面临许多需要改革的内容。比如,教育领域的人事制度改革。省属高校要进人,按照现行做法,高校等同于一般事业单位,报考者要参加人社部门的考试,过关后按照一定比例,由高校和教育局进行专门测试。这带来的结果是,有的人笔试成绩很高,但根本不适合当教师,而一些适合当教师的人却进不来。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育专业化培训也要加强,还要建立教师终身从教的激励机制。
更大的自主权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陈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分,提出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对此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将有利于学校按照自身的传统和学科特点办出特色,有利于高校更加从容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但与此同时,办学自主权扩大后,在短期内高校也将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包括取消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审批,这在高校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这个指挥棒后,高校将可以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规律来发展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究竟该怎样做,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建设,高校则未必完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认为,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同步推进。过去这些年里,中国高等教育至少有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一个是使更多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个是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之下,高校的管理水平则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短板,特别是高校的人事和财务管理的水平,以及我们的薪酬制度存在缺陷。而中国高校在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始终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内部管理逻辑。尽管这种状况与发展阶段有关,但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内涵建设肯定是不利的。在我看来,建立这种内部治理的逻辑应该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无疑将对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高校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光靠高校自身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例如,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就需要打破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纯科研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变,等等。
第三,要尽快建立起高校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更大的权力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在与国外大学校长接触时,我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他们在决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学校的安全,无论是财务安全还是声誉安全。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大学领导者在这方面的责任也会不断加大,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备的自我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长期、安全的发展。
教育改革要系统设计理顺关系强化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和平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比较关键。
第一,要系统设计、明确任务。为什么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果我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放在教育系统内部,则站位过低,视野过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如何?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如何?当从这些关系入手时,我们就需要从理论关系、系统设计层面来思考问题。教育系统内部要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生态,而当前的教育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不适应。比如,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教育系统却提供不了。
教育自身的很多改革没有找到正确的规律。比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比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深层次问题是确保质量。所以,一定要进行系统设计。教育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还受到人事管理、编制管理、社会环境、道德水准、社会风气、法律保障等的影响。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有很多部,但是上位法和下位法有矛盾。比如,大家都喊学生负担重,可是学校一减负,就有家长找学校找老师,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所以,进行系统设计,要根据现实状况明确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结构,其次要注意改革的方法,还要保证教育发展既遵从自身规律,也与社会规律相适应。
第二,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要厘清政府、学校、社会、教育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再明确各自的责任。要把责、权、利弄清楚。政府到底应该管什么?学校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在优化结构过程中,承担什么责任?在推动改革发展中,承担什么责任?在促进公平中,承担什么责任?要想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真正推动下去,就一定要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清楚。
第三,要强化保障,构筑制度。一是法律保障,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各个主体的关系,保障教育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有效实现,保障教育按照规律发展,保障教育与社会系统、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二是环境保障,当前很多所谓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但都归结到了教育上。三是人力保障,不仅包括领导,还有其他人员,比如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校长、管理人员等人力,建立一种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四是财力保障。五是监管保障,不能仅依靠自律,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综合改革需突破部门利益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我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以下思考。
首先,要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对教育有什么期盼、对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关注。在我看来,老百姓关心的是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问题、师德问题、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学生身心健康问题。
其次,要倾听教师的心声。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这一主体上,如果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教师没有积极性、不认同,改革很难取得成功。老师面临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是职称问题。第二个是绩效工资问题,还有教师合法权益维护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权力随意让教师加班加点?我们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到底能不能实现教师的参与权?这些都值得思考。
再其次,要真正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第一,解决教育基本秩序问题,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依法运行的基本教育秩序,在教育界,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可怕。第二,解决教育改革内部动力机制问题,说到底是三支队伍的专业化问题:教师队伍专业化,这个问题我们正在重视;校长专业化,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入门,我们虽然有一个所谓的校长专业标准,但地方不一定执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准入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化,一些局长政治素质没问题,但是没搞过教育,不掌握教育规律。第三,解决教育领域改革外部动力机制问题。我们要建立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劳动工资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否则,难以真正破除应试教育。第四,解决教育领域改革领导机制的问题。要突破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利益格局的束缚,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系统,还涉及人事、财政、发改等部门。部门利益格局的突破必须有上位的制度设计。所以,应建立一个超越部委的教育改革领导机制、跨越部委的教育领导机制。
最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用好政策工具,包括法制工具、执行工具、监督工具、问责工具、财政工具这一套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应该上升到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省委书记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