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慰祖的《印中岁月》
 
发表时间:2014-06-30   来源:东方早报
 

 

 

 

 

 

  孙慰祖,1953年生于上海。别署可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着有《孙慰祖论印文稿》《封泥: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封泥》《可斋论印新稿》《可斋论印三集》《邓石如篆刻》《陈鸿寿篆刻》《两汉官印汇考》《古封泥集成》《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可斋问印》等。

 

  孙慰祖老师,自称“两栖动物”:他一只脚站定在印章鉴定、篆刻史研究的老本行内,读书研究写文章;另一只脚几十年来都踩在书法、篆刻的创作领域里——孙老师说自己只是个“五十年工龄的老工人”,这当然是自谦之词,不过也不妨是写实。

  采访时,孙家千金一直陪在孙老师身旁,第一句话就是:“这里全是老爸的书。”孙老师立刻接过话茬:“书也不见得有多少,只是不断膨胀再不断清空。”“这还不多啊?家里都给你堆满了!”孙家夫人忍不住插话,随即控诉道:“他这是恶霸地主,到处占地方。”平心而论,书确是不少的,而且地盘也大:孙老师的书房是从客厅算起的,一直延伸至里面的书房。

  这间里面的书房供孙老师刻印、写作之用,多放研究性的书籍,随意扫一眼,便可看到桌上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美术志》《古玺汇编》《史记地名考》 《华阳国志校注》《战国竹书论集》等。外间客厅里摆的案几更宽大,所以用来写字。书橱里摆放的,也多是和书印创作有关的艺术类丛书。作为“买不起书也买不到书的时代的过来人”,现在有条件了,感慨“时不我待”的孙老师买起书来毫不吝啬。一套《中国篆刻丛刊》(内收《赖古堂印谱钞》《学山堂印谱钞》《飞鸿堂印谱钞》等)就是花了两万多买下的。还有《中国书法全集》《殷周金文集成》《中国通史》《文物珍品》《中国古代书法珍品集》《王铎书法全集》等丛书,还有那不少线装印谱和大部头的出土简牍图录,也都一套套往家里搬。已逾耳顺之年的孙老师,早已为退休后的生活作了规划:“家里有个资料库,退休后不用老往单位里跑,在家也能做点事。”

  书房五脏俱全:书桌、书橱、电视、电脑,都有。电脑不过查查邮件、做做讲座课件而已,孙老师还是习惯用笔写作。书桌上随处散落着印蜕。一方镇纸,压着刚写完的手稿:《上海出土元明印章的印学思考》,上面还有圈改的墨痕。书桌上几十本书,一叠叠摞在一起,不少贴着各色纸条,最近处放着的1986年某期《书法研究》亦然。这是孙老师为手头另一个学术项目所搜集的资料:近现代海上篆刻研究。多年来,孙老师一直想要推动这个项目,认为这是上海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处胜景,而今终于有了机会,他正在为一套丛书、一个研讨会忙碌着。

  书房里所悬字画颇堪玩味。里间书房挂着一幅张大卫先生的“可斋治印图”,其上是吴颐人先生汉简书风题跋;书桌正对面是韩天衡先生所作苍松图和赵冷月先生行书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孙老师说,他年轻时想做一个“雅人”,现在想想其实很幼稚,谈何容易啊。“你知道我当时的房子有多大吗?九平米!就一张桌子,当完饭桌当书桌。”

  客厅墙上四条长屏的梅兰竹菊写意水墨画大气而雅致,十分醒目,为孙老师知交舒伯展先生所画,“当然,画上的印都是我包的!”而对面一幅黄永玉的白描荷花图是用印“换”来的:“老先生来上海,让我为他刻二方印。刻好送去时,他说,‘我送你一张画吧’。”画两边是钱君匋先生隶字联:“秋月春风在怀抱,吉金乐石为文章”,落款用行书题“慰祖先生清属即正”,书卷气是极浓的。独具个性篆刻作品

  书房中最别致的,是一个门上刻着“印中岁月一一可斋忆事印记”字样的楠木柜,内有一百方印,每一方都铭刻着一个孙老师从童年至今所亲身经历的故事,如“不知味”、“月亮圆了”、“子夜来客”等,印文只寥寥数语,边款则是一篇散文,以淡然、细腻的笔触记叙了五十年来种种世情人事。当年下乡做工、求学、问艺,一路上的艰苦困窘,经过岁月的淘洗,如今剩下的,是浓郁的书卷气也掩不住的感怀与乡愁。(摄影 高剑平 撰文 魏春露 郑诗亮)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那数不清楚,几千本吧。反正家里就是十五六个书柜都摆满了。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怎样画铅笔画》,二年级的时候,两毛六分钱,攒了很久才买得起。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上海社会文人生活史》。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现在网上买的多,书店去的少了。看到好的书就请人帮我到网上买。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不固定,但是有个强烈的感觉,买书的钱在工资中的比例是越来越小。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最近刚读完《夹边沟记事》。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茶和烟。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百分之九十是纸面的。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历代印学论文选》。

  Q: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秋水轩尺牍》,是启蒙篆刻老师推荐我读的一本书。如果去的时间久,就带一些研究性的专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