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节读本书
 
发表时间:2015-02-17   来源:人民日报
 

版式设计:宋嵩  

人物速写:罗雪村

 

  春节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但热闹之余,也可读一本闲书,享受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在这期读书版上,我们诚邀大学教授、社会专家推荐他们书案上的好书;同时,还有我们——常年与书打交道的五位读书版编辑,也为您推荐一本可于悠闲假日中阅读的好书。这就是我们送给大家的新春贺礼。

  ——编者

 

  十年后重读的意义或关乎精神

  《狼图腾》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狼图腾》小说出版已有十一年之久,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正在全国公映,可以预计,读《狼图腾》的新一轮热潮将到来。

  《狼图腾》可以说是近十年来争议最大的文学作品。据统计,这本小说在内地的正版销量超过500万册,海外发行有30余个语种,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综观小说,值得关注的特点在于作者写出了“狼”这种特殊动物的生存意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灌注着强烈的环境意识,以及深刻反思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处境。

  围绕《狼图腾》的争议经年不断。小说的主题其实并不单一,多重主题辐射到当今中国人多个精神层面。毋庸回避的是小说重新阐释了“狼性”这一主题,小说期望给中华民族注入草原民族的强悍精神。当然它不只是一味强悍,按小说的表现,那是精诚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有一点不应该忽略,作者姜戎始终想要“狼”的身上显现出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性。在这一意义上,与其说作者在表现“狼性”,不如说作者借助“狼”的象征来表达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重塑的一种批判性反思。读这部作品,我以为重要的不是去恢复“狼性”——其实,“狼性”作为动物性都是我们人的想象,我们人赋予它的不同的品格,姜戎则想把当代中国需要重塑的精神赋予一种“狼图腾”。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他赋予“狼图腾”这种精神品格是否是我们这十年来需要的,这或许是十年后,《狼图腾》电影上映,我们重读《狼图腾》所更应该关注的方面。

  姜戎早年当知青到内蒙古插队,《狼图腾》有他个人经历的影子。我期待读者不仅从书中读取知青一代的草原记忆、草原上瑰丽的动物世界,更希望能加入作者所设立的这场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变异、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如何选择的思考与讨论中。

  《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大自然的宏伟计划中,蚯蚓也许比我们人类的存在更重要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蚯蚓是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在世界伟大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只有专家在关注它们,百姓只有常识认知,无从了解更多的内容。商务印书馆2015年引进出版了艾米·斯图尔特的《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中文世界最全面的蚯蚓博物学作品。作者以达尔文晚年的蚯蚓研究为贯穿全书的线索,讲述了我们貌似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蚯蚓的种种事迹,以及普通住户养殖蚯蚓的故事和注意事项。

  书中讲述的蚯蚓故事令人眼界大开。比如,蚯蚓讨厌芥末、洋葱、橙子皮、肉类,喜欢香蕉皮、生菜叶、碎蛋壳;蚯蚓可以断肢再生,但并不是任意的;蚯蚓在地质历史上至少躲过两次大灭绝,一直繁盛到今日;大多数蚯蚓研究者都必须靠另外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在一家著名蚯蚓期刊任职主编的约翰·雷诺兹,为了生计曾找到第九份工作,他很享受担任卡车司机的工作,因为可以到处走动并收集蚯蚓;蚯蚓并非总有益处,外来的蚯蚓对于菲律宾梯田的水稻、明尼苏达州的森林却是有害的;大个头蚯蚓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体长竟然可达三英尺;作者认为,充分利用蚯蚓等自然物种而非化学制品的有机农业,长远看不但产品产量有保证,而且蚯蚓提供的有机肥养育的是土地本身,因而是更可持续的……

  书中还沿着达尔文的思路讨论了蚯蚓的智力。蚯蚓这类与人相去甚远的动物,究竟是否有智力,结论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定义与人们的偏好。抛开概念争论,人类的确需要向蚯蚓表达敬意,它们为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我同意作者艾米的一个结论:蚯蚓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自然的宏伟计划中,也许比我们人类的存在更加重要。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美)艾米·斯图尔特著 王紫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从这里可以看到鲁迅的读书嗜好以及艺术观

  《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此书已出版两卷,收集了鲁迅所藏大量汉代画像。印制考究,颇多珍品,可以窥见鲁迅的读书嗜好。对了解其艺术观,是难得的资料。

  鲁迅生前搜购历代拓本5100余种,6000余张,品类丰富,多为罕见之作。本次出版的拓片主要为两类,一为河南南阳的画像,一为山东的画像。这些拓片风格不同,汉代社会种种风貌以神异的方式呈现出来。观看这些藏品,气象高远而丰润,线条朗健,构图灵动,毫无说教呆气。许多作品多有神来之笔,心灵与上苍的交流,思想与远古的对话,宏阔而大气,有无量的雄浑之美流溢其间。鲁迅生前曾赞叹汉唐气魄,不是没有原因。

  这些藏品有的为鲁迅自己购置,有的系朋友所赠。他搜求它们,就是回溯历史,打捞失去的文明,给中国现代艺术一种参照。在致青年画家李桦的信中,鲁迅说:“至于怎样的是中国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元人的水墨山水,或者可以说是国粹,但这是不必复兴,而且即使复兴起来,也不会发展的。所以我的意思,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欣赏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阅读此书,深觉其“暗功夫”不凡,这些内化在其文字里的美质,不细细体察,是难以知道的。

  《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西泠印社出版。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管好自己就能飞》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谁的青春不浪漫?谁的青春不叛逆?所以,青春期自然成为教育的困难期。小学时代的吴牧天也不例外,生活在炎热的长沙,夏天居然五天不洗澡,暑假就要结束却有大量作业没完成。虽说这或许只是恣意妄为,也足以让父母头疼。因此,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毫无疑问,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吴牧天的惊人变化就是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自我管理。15岁的一天,吴牧天意外遭遇绑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威胁。吴牧天自然也极为恐慌,但在关键时刻,自我管理的能力救了他,面对危机沉着冷静并最终机智脱险。这一经历让吴牧天对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也给无数青少年及其父母以具有震撼力的深刻启示。吴牧天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是习惯养成的更为关键的时期。

  青春期作为人的第二次诞生,是一个人精神生命最为辉煌的阶段,最需要释放自己的能量,同时也最需要学会自我控制,因而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成为最为关键的指标。

  所以,我愿意推荐吴牧天同学自己写的《管好自己就能飞》,我确信这是对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开卷有益的好书。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这是国内颇为需要而又很是匮乏的具有现实性的珍贵经验。

  《管好自己就能飞》:吴牧天著 吴甘霖点评;接力出版社出版。

 

《宴飨的故事》

  ——带你了解宴飨史

  杨雪梅

  对人类来说,饮食不仅为了生存,而且带有文化的烙印。吃什么,涉及动物的驯化、植物的培植,甚至全球动植物的大迁徙;怎么吃,相同的东西为何会有不同的吃法,既涉及炊煮用具的发明,也与地理人文相关;哪里吃,什么时间吃,与谁同吃,则关乎礼俗及其背后的制度设计……在《宴飨的故事》中,英国考古学家马丁·琼斯借助最新的考古科技手段,为我们重建了食物发展的历史,并通过丰富的考古证据分析架构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让人喜出望外。

  马丁是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同时涉及生物分子学、放射化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这本书凝聚了马丁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但编写体例和文字叙述却十分活泼,引人入胜。

  其实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是非常容易同时具有诗人的情怀和科学的实证态度的。马丁的专业素质不容置疑,其浪漫的情怀、敏锐的感悟以及出众的想象力则为严谨、严肃的考古学披上轻柔的外衣。

  《窗边的小豆豆》

  ——带你读懂儿童

  徐馨

  初识《窗边的小豆豆》已是20多年前,这中间不时地拿出翻看,每次都如嚼一枚青涩的橄榄,也如萌黄初现时第一缕春风从耳边掠过。总惹“麻烦”的小豆豆和用电车做教室的巴学园,已是我的老朋友了。

  《小豆豆》是黑柳彻子(日)的童年回忆,自1981年出版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以我自己的阅读体会来看,小孩子会一下子把小豆豆看成知己:原来她也会“不那么像好学生”,也会被大人误会!后来做了妈妈的我再看《小豆豆》,除了与时光另一端的儿时自己相遇,还真切地体会到小林校长与小豆豆母亲的过人之处:尊重孩子,不露声色地帮助孩子释放天性,细心地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美好——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的要义吧。而这一切,举重若轻地,通过作者赤子般的语言与岩崎千弘烂漫的插画自然地流淌出来,为阅读平添美好。在这团圆的节日,不妨就让小豆豆陪伴您和家人的温馨时光吧!

 《无言之美》

  ——带你发现生活之美

  张健

  此书是朱光潜谈美的散文集。每个人都喜欢美、追求美,但又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文字,来与人们讨论如何审美?这是因为,朱光潜看到,审美其实关乎人生的意义。在实体的意义上,人对事物的占有总归是有限的;在境界的意义上,对事物的享有却可以是无穷的。所以,人应学会欣赏,并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虽是学者谈美,却一点都不晦涩,朱光潜的白话散文,渊博、从容、亲切、潇洒,是地道的美文,读他的文字,本身就是极大的享受。如果再肯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将有更大收获。其中,他对“无言之美”的解读最为精彩:“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这个道理还可推到宇宙人生诸问题方面去……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读到这样的文字,真让人通透,让人温暖。

  《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你发现别样城市

  任姗姗

  春节不论你是否选择背起行囊、走向远方,我都建议读一读这本书。请不要被它小资味道的书名迷惑,它带给你的绝不只是一本书的重量。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所展现的生活里的历史底色,吐露出的文化中的生命气息。故事是主人公以雨果的最后一本小说《九三年》为伴,在巴黎走走停停。一路上,作者用有趣味、有味道的文字和画笔,一一抚摸巴黎的街道、桥梁、教堂、咖啡馆和博物馆,品读巴黎的今生来世,俯瞰历史的漩涡,倾听岁月的回声。

  你可以将它视为旅游指南,但它无法提供你“穷游”技巧;你可以视之为关于巴黎的历史读物,但它夹杂了众多主观的评价;即便你不能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也不妨碍那些优美词句所赋予的阅读畅快。

  无需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带着思考去读,总是开卷有益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

  ——带你理解人类文明史

  周飞亚

  怪诞的书名,会让你误以为这是后现代派小说。实际上,400多页的篇幅浓缩的是13000年的人类文明史,记录了现代世界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

  在各个大陆上独自进化着的人类社会,其发展阶段有如此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于最初在粮食生产上的不同。农耕文明促成定居生活、人口膨胀和动物驯化,从而更有机会发展出文字、技术、战争武器等,并在一次次来自动物的凶猛病菌感染中形成更强的免疫力。“我们并不比落后地区的民族更优越,只是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好地方。”《枪炮、病菌与钢铁》揭示了环境因素的历史作用,摧毁了“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从这一角度,我们或许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命运。此书能够摘得“普利策奖”的桂冠,自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