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谁》 (英)迈克尔·伍德 著 方凡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版
这两天去书店闲逛,发现书店里人头攒动,人一下子多起来了。偶得一感:大家平日没什么时间读书,春节到了,读书欲或说是购书欲就像采办年货似的,给激发起来了。 既如此,我就冒昧给诸位读者推荐几本好书,诸位不妨过年无事时,拥被一读。 按照中国史学传统来说,通古今之变乃是历史书写的最高标旨。而这无疑要求研究者拥有深厚的历史功底之外,别具只眼,能对所在领域有通贯整全的深透理解。就此而言,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确属就中翘楚。 《西方的兴起》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勒出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线索。同时,麦克尼尔认为全球文明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将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并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比起同类著作,麦克尼尔真正做到了“通”。他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疾病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融会贯通,跳出了传统通史著作过于关注政治事件的写作局限,赋予我们审视历史的全新眼光,颇有“刷机”之感。 莎士比亚的作品全球闻名,永垂不朽,可莎士比亚是谁?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至今疑云丛生。作为BBC知名纪录片导演与历史学家,伍德以其一贯的“用事实观察历史”的态度为读者展示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人生。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不仅在为我们展现了莎士比亚的一生——从蹒跚学步到名扬四海,更要紧的是伍德竭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蔽障去聆听莎士比亚的心声。同时,此书也不仅是一部莎士比亚的个人史,更是一部通过莎士比亚了解英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著作,最终让莎士比亚的时代更真切地展现出来。 在还没有ipad的时代,对小朋友来说,最好看的图本是连环画。《西厢记》、《隋唐演义》、《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等等,在或黑白或彩色的图案人物中,在简单简短的干净文字里,一代代人关于过去与未来的遐想就如此展开了。 蔡小容是大学教授,更是一位资深连环画读者。在她的这部关于连环画的小书里,她写下的不仅仅是各种有趣的连环画的故事与对它们的赏鉴,更写出了购买、阅读、回味连环画的各种趣事与情思。在晴煦的冬日,不妨就着一杯热饮,翻翻这部关于小人书的小书,儿时的记忆或许就这样倏然而来,悄然绽开。 什么才是好的中国文学课?这是一个人言人殊之问。但我相信好的文学课一定不止是关于作者生平、篇籍流传的考证课,单纯作章句文辞分析的鉴赏课,更不会是枯燥无聊的文学史资料课。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告诉我们“文学是人文活动之一端,它有具体的人文脉络,成于特定之社会文化中”,因此好的文学课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本书不着重于典故的释解、字词的揭晓、作家的绍介之类通常文学课所关注的内容,而是分别就文学与中国文化、文学与日常生活之关涉这两大方面恢拓延展,儒释道并四部经籍,书画曲并草木虫鱼,家国天下并岁时人文,彼此勾连,互为骨血,综括复合地来谈论文学,才果真是一堂有情怀有格调的文学课。 这是一部有趣的著作,也是一次丰富的观察。全书以独特的横截面视角考察欧洲社会19至20世纪文化生活方面的骚动和变迁,既像是一次对于19、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的白描速写,又像是一次兴味盎然的文化漫游。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试图对欧洲旧文化唱一曲哀婉颂歌,而是将考察范围扩展至新娱乐方式的出现所带来的文化同质现象、地理及历史演变对欧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摄影和电影等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带来的文化交流革命。因此,我愿说这是一部关于旧时代的新体察,一部并不怀旧的怀旧之作,如莎士比亚所言“让我们面对这个时代,既然它已来临并在转变”。 昔年施蛰存先生论及古今文章,认为唐宋八家中独韩愈、王安石可予保留,而唯有张宗子文章“经得起我五十年读书的考验”!宗子文章,悲痛、嬉笑、恬静、爽利,无不备之,读来忽如冷水浇背,忽似炽阳射目,兼且情深意厚,的是作手。而今在如此惫软的时代,读张岱,其实读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况味以及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兴味情趣。(顾文豪) |
过年拥被读好书
发表时间:2015-02-25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