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学步”说起
 
发表时间:2015-04-20   来源:人民日报
 
 

  “邯郸学步”是非常好的成语,故事有趣,寓意深刻。只是原先我有些不解:燕国与赵国离得挺老远的,就算是夸张,说往回爬也有些太过了,那得爬到哪年哪月?

  后来知道去邯郸学步的小伙子居家所在地的“寿陵”,不在燕国的北边而在今天的河南,离邯郸不远,似乎有爬回去的可能。

  可再仔细一想,实际上,还是不可能的。原文是“匍匐而归”,是冒着枪林弹雨紧贴地皮那种行进法。我请教在部队当过侦察兵的朋友,人家说一次最多也就是几十米,太远了不行。

  据我分析,唯一可能的,是这小伙子学人家“街舞”“芭蕾”“猫步”一类的走法,没学好把脚崴了,爬回客店,然后再让人套车拉回寿陵,笼统一讲,就戏说他爬回寿陵。

  成语不是为研讨事情真实虚假,主要是引发一个道理。道理很重要——寿陵与邯郸虽然很近,但是去学习也要防止生搬硬套。那么,这要是换个远的地方,不是邯郸而是法国呢?恐怕谁都说更不能生搬硬套。

  但就有某地一些人去考察,突然发现了“新大陆”:自己所在的县与法国处在同一纬度,法国葡萄酒有名,葡萄园到处都是,这么说来我们也可以干。回来就下文件让农民种植葡萄,结果损失惨重。专家说同一纬度不假,但还有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制约。人家是地中海气候,你是什么气候?你这里适合种白薯,就要想法种出优质白薯,一样能卖好价钱。可你非要“邯郸学步”,结果葡萄没种成,把白薯还耽误了。

  又想到这些年的城乡建设。好的做法是,不搞“邯郸学步”,既要学习他人的好做法,更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精心谋划,建设有特色的城市乡村。不好的做法是,走了“邯郸学步”的路数,全盘端,双钩描,模子扣,建得城市乡村都一个样,看不到自我,没有了特色,找不到“乡愁”。

  前者的做法,是着眼当前,又想着未来,在谋划城乡建设时,像自家新房精装修那样认真思考、精雕细琢,对得起当地的文化血脉、桑梓父老、一方山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后者的做法,是将来如何与我有何干系?只要把“老样子”变了,把房子盖起来有政绩可讲,哪还管他日后如何评说,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

  《封神演义》诸神都有法宝且不一样,然而上面所说的后者在关键时刻祭起的法宝是相同的,那就是一个“拆”字。不管在东南西北,不管经度纬度,一朝施令,就大拆特拆,并屡拆不止。一时间多少老屋老墙老建筑上画了红圈,很像早先山区吓唬狼的做法。更让人气愤的,是拆字背后还有许多看不见、但如今人们都能想出来的利益交易。许多落马官员实际上最终都劲头用在这上面:利用权力强拆,一边创造政绩,一边创造商机,对外展示勤政干部形象,背地里关照亲属朋友或家乡的开发商来自己主政的地方揽工程盖房子。回头看,这些年一些城市主政者和一些大开发商多为同学、原籍老乡等等,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猫腻?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了。

  邯郸学步,学得自己不会走路了,还是他一个人的事。借“邯郸”之名,硬让本地去学不适宜的“步法”,就是伤害多数人的事了。而在其中浑水摸鱼肥个人肥亲属肥朋友,那则是党纪国法所不能容忍的。一些人搞大拆大建,引起民怨,或者大学南方,搞“大树进城”,也没活几棵,该是“邯郸学步”的典型之一。

                                                            (老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