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赴一场与书的约会
 
——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见闻
 
发表时间:2015-04-24   来源:光明日报
 

  文物专家孙机来了,哲学史专家楼宇烈来了,古汉语专家李零来了,国学专家陈来也来了。几百名读者与他们一起,赶赴一场与书的约会:这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华书局举办的首个读者开放日。

  “亲近传统,致敬读者”,这家以出版传统文化典籍著称的百年“老字号”,向读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学术殿堂里的互动快乐

  年近九旬的孙机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多“90后”粉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谭妥,一进门就来到读者接待区向孙机请教问题。得到签名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她还恋恋不舍,抓紧时机,自拍下了与老先生的合影。“走进出版社,与孙先生这样的大家面对面地交流,机会真是太难得了!”谭妥的脸上满是兴奋。

  在游戏互动区,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庞明启拿起记号笔,做起了古文标点的游戏。“有一篇全标点对了,有一篇不小心漏了一个!”兴奋中稍有遗憾,庞明启真切地体会到古籍编辑的甘苦。在他旁边,一位读者手持平板电脑,快速回忆着曾经记诵过的古诗词,在益智游戏“李小白闯关”中过关斩将。

  因为准备微博在线访谈,读者的热情,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早就感受到了。

  “昨天我几乎一夜没睡。短短两天时间,微博网友就向我提出了200多个问题。有人问纸书和电子书阅读问题,有人问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的问题,有人希望我推荐好书,有人提出出版界书价高与质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得深思熟虑后,才能给出让读者满意的答复。”顾青深深地体会到,在这个快节奏的读屏时代,读者对于读书、对于传统文化仍旧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事实上,为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中华书局已有准备。在“中华经典古籍库”体验区,不少读者停住了脚步。431种整理本古籍,近3亿字,文本与原书图像一一对照,编校质量与纸书不相上下,实现全文检索和同名异称检索,可供学术著作直接征引,这个国内首个自有版权的整理本古籍数据库,让很多从前苦于文献浩繁的学者眼前一亮。

  共叙传统文化的古往今来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多功能厅,来自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高声诵读着经典名句,清脆悦耳,掷地有声。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舞台上方展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在场的观众信心坚定,又感到重任在肩。

  孩子们说:“中华文明,像雄伟的高山,饱经风雨,巍然耸立;又像挺拔的松柏,扎根沃土,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灿烂可爱的文化念在口中,写在纸上,记在心里。”

  大学者们也谈起了自己的理解。楼宇烈讲的是“为己之学”。“为什么读书?读书其实是一种‘为己之学’。通过读书,完美自己,成就‘君子’,更成就书香传世的中国。”陈来讲的是“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在他看来,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李零则讲起了“简帛中的文学”,通过出土文献的解读,探寻神秘而多彩的古代文化。

  “这回,中华书局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说起多功能厅外的“国史是怎样炼成的——二十四史点校书稿档案展”,顾青很自豪。作为新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汇聚了全国大批一流专家学者的智慧,历时二十年才整理完成。2007年启动的修订工程,也是集合全国的学术力量共同参与。2013年9月,修订本《史记》出版。2015年,修订本《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将陆续问世。档案展以《史记》点校及修订为中心,所展示的珍贵书稿和档案涉及点校、修订工作的主要过程和文献整理的各个方面,顾颉刚的手稿、郭沫若的题签、历史学家邓广铭的意见、多位专家审读稿的原件一一展现,直观真切地还原了“二十四史”点校本成书的过程。

  “我就是因为点校本‘二十四史’,才知道了中华书局,但从没想到这套书的出版背后还有这么艰辛的过程。”一位读者对展览这样评价。

  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读者、作者、编者,寒暄着,讨论着,好似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今往后,每年的4月23日,中华书局的读者开放日都将如约而至。”顾青这样承诺。

   4月23日的太平桥西里38号,不像往常那样幽静。
                                                        (记者 杜羽 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