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叹的旋律
——重读余秋雨散文《废墟》
“余秋雨散文”早已成为当代中国时尚文化的关键词之一。经历了“粉丝”的热情追捧,遭遇过学者的无情抨击,在年复一年的时间沉淀后,各类版本的《余秋雨散文集》依然挺立于书店热门推荐的书架上。前些年,国内媒体纷纷关注余秋雨本人的言行,包括其与学术反对者的论争、担任选秀节目评委的举动。甚至有人还“证实”:余秋雨曾是“四人帮”御用智囊团十一人小组的成员之一。撇开这些纷纷扰扰,只是从阅读者的角度去欣赏余秋雨散文,我叹服其思想的高深、思维的缜密、用词遣句行云流水般的气度、谋篇布局鬼斧神工似的才气。也许称余秋雨为“文学大师”确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说他是个“才子”,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重读余秋雨散文代表作《废墟》,就像是品一壶加过水的铁观音茶,味道没有第一壶茶水那么浓烈,苦味褪散,留在味蕾上的芬芳更加弥久愈新;更像是与一位知性女子促膝而谈,交心越久,越识其神韵内涵与非凡魅力。重读《废墟》,是心魂、生命与历史的再一次相会。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短短的一句辨证哲言,让我们在全文开篇就感受到作者对废墟爱恨交织的独特情思与感受。紧接着,余秋雨在全文第一部分用大篇的诗性语言述说了他对废墟的认知和体悟,向我们展示了废墟的多向度特质:“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从这些朴实的叙述里,可以领略到作者创造性思维和多元化视角的精妙。废墟是一个符号,是书里的故事,是心中的梦想。当时间终于把现实交给历史,往昔繁华褪尽,废墟带着伤痕被尘土掩埋,留给人们无限的追思、怅惘与回忆。在这个意义上,废墟象征着结束,意味着灭亡。然而,废墟又是时间的通道,是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没有废墟,人们对于往昔的回忆只能是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只能是印象中的破瓦残片,历史终究无法成为鲜活、立体的形象;没有废墟,人生就失去了经验的积累,失去了教训的磨砺,最终,也就丧失了成熟的可能。因此,废墟是物质演进、生命轮回的必经过程。废墟体现出来的宽广与包容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因为它是天地万物的共同归宿,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段落的最后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话题转承到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废墟是否需要修缮和重建。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简单的一句话点明了余秋雨对废墟应如何保存的总体观点。废墟是一段往事的终结、一首民谣的流传,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诞生。作者的思绪漂浮到古罗马、庞贝古城、吴哥窟、玛雅文化遗址的上空,也俯瞰了远古器具、宋版图书和马王堆古尸。无法想象,重建这些遗迹,翻新这些古物,将是对历史怎样的亵渎。如果说,历史的距离过于遥远,那么审视我们的人生与生命本身,难道作者所言不确?课本是成长的废墟。学习了课本,孩子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成长为能够干事创业的青年才俊。课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静静地躺进故纸堆里。如果要青年们占用大量的社会实践时间,重新回到课堂去学习已经习得的知识,无疑将贻笑大方。失恋是爱情的废墟。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凝结在泪光的晶莹中,一段无处安放的青春定格在恋人的心里。干涸的爱情之泉为恋人蓄积了情感的动能,使其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永远珍视这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缘分。如果失却的爱情一定要重新开始,也许带给恋人的不仅是更深的伤、更烈的痛,而且连原本的美好回忆都蒸发殆尽。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作者话锋一转,进一步展开阐释,加深思索,“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废墟不是荒野和灰土,应当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应当具有心魂的独特感召力。所以,废墟需要甄别,需要选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剔除无价值废址的基础上保留下真正的废墟,才能在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同时善待废墟;废墟也才能在岁月的深谷里永久地闪现时代的光芒,见证历史的足印。“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谨慎的清理,精心的保养,可以让废墟跨越更加久远的时间,彰显更加非凡的意义。只是,修缮的手段要恰到好处。仍以失恋为例,如果能够将往日的美好深藏心底,偶尔翻阅泛黄的情书,拂拭旧时的照片,就可以把昔日的恋情转化成友谊长续,可以把失却的痛苦转化成对现今所爱的珍惜和呵护,爱情的废墟就在心灵的成长中焕发出图腾般的感召力,人对生命的理解力就能得以提升。“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千万保留废墟,旁邻重建。”失恋后重新找到的爱情归宿,就是对心灵废墟的重建。何苦对往日的欢爱千番唾弃,万般诅咒?还自己心灵一个真实的历史,保留一块爱情废墟的净土,只要不与今日情感相逼,又有何妨?正如作者言:“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保存的是废墟,更是生命的过程。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人的心魂也在彷徨蹒跚中逐渐成长、成熟。废墟在中国的意义显得犹为深远,它是一个伟大民族艰辛而又豪迈的脚步,是一个伟大国家屈辱而又奋进的复兴之路。废墟,在这个没有上帝的国度,对于人们的心灵更承担了一份救赎的功用。仰望废墟,我们感应神圣曙光,感受时间长河中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宝贵;仰望废墟,我们放眼苍茫大地,凝视浩瀚星空,体味宇宙万物中人的局限与无助。然而,正是这短暂的生命、无助的人生,映托出我们无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若非如此,我们何以安身立命?重读余秋雨散文《废墟》,我得到的不仅是又一次的心灵震撼与审美体验,更是又一次激荡生命的感悟之旅。 (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