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乾坤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
【内容简介】
“乡愁”究竟是什么?“乡愁”在哪里?“乡愁”对每个人来说有那么重要吗?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柔柔袅袅的“乡愁”还留得住吗?
十年前,作家庄乾坤就关注这个问题。他到过国内外许多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一路观察,一路拍摄,一路思考,通过长期的积累、酝酿,撰写了十万余字的散文体长篇策论《记住乡愁》,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乡愁,饱含传统价值观。留住乡愁,就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使每一个家庭蓬蓬勃勃地延续下去,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庄乾坤的《记住乡愁》,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以深邃、独到的历史视野审视“乡愁”,对“乡愁”进行深度剖析,从人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乡土民俗现象中,挑出每一缕“乡愁”的文化价值,引领人们思考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长篇散文体策论,《记住乡愁》既是一部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延续传统文化问题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长篇散文,这在当代文体文风上是一个大胆创新,通篇意趣横生,多姿多彩。这种创新文体,有效地避免了学术著作中专业术语深奥、语言枯燥乏味的学院派写法。《记住乡愁》是一部用情感、美感和理性思维编织的书,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犀利的观点、生动的例证告诉人们,什么是“乡愁”,“乡愁”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化的铁铲下保留住一部分“乡愁”,让“乡愁”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富裕起来的家庭逃脱“富不过三代”的厄运,让子孙后代避免成为现代化路途上迷失精神家园的孤魂野鬼,让唯一没有灭亡的古老文明不被灭亡……
《记住乡愁》具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感,无论是欧洲各具特色的古老小城镇,还是美国琳琅满目的现代摩天大楼,无论是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还是北方古朴粗犷、雄浑的士绅宅院、遗存的秦砖汉瓦,均被引入,并进行深度剖析。面对渐行渐远的乡愁,作者用七个章节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饱蘸感情,深情呼唤,文笔纵横,迥回曲折,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冷静剖析,叙述中不时夹杂着幽默调侃,生动活泼,语言极具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有亲临其境之感,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庄乾坤,山东作家,博客名“乾坤夜话”,一个在现实与梦想中客串的人。现实中,冷峻思索,冷酷刀剖,长期致力于研究农村问题、城镇建设、文化建设和书画理论,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杂文;梦想中,星空下夜游呓语,撰写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
【目录】
序言
引言 中国会不会上演“逃离曼哈顿”
壹 没有乡愁的小镇
贰 文化特色也是生产力
叁 乡土的就是有特色的
肆 专业化是特色 更是发展
伍 把祖宗留下的宝贝看好
陆 园林深处藏法师
柒 集思广益造美城
引言:中国会不会上演“逃离曼哈顿”
提示语——
城市除了当做资本的乐园,
能不能成为人类的家园?
当中国上千座城市都矗立起曼哈顿高楼的时候,
我们会不会上演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逃离曼哈顿”?
第一章:没有乡愁的小城镇
提示语——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
像一群草原上游荡的羊群,
水面上漂泊的浮萍,
而拥有乡愁的民族,
则会爆发出强大的根植力、凝聚力、向心力。
而在匆匆忙忙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无奈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崭新的楼房越来越多,乡愁却渐行渐远,成为我们视线远处越来越淡的背影……
第二章:文化特色也是生产力
提示语——
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建设,构筑居民的精神家园,培育自己的文化特质,创造自己的文化氛围,熏陶居民的优良品格,进而把这种文化品格转化为生产力。
文化特色既是养心的风景,又是绿色GDP。
第三章:乡土的就是有特色的
提示语——
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恢复、汇集、概括、提炼、创新。
乡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脚下和日常生活中,就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觉、用而不知的习以为常中,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已经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便是珍贵的;
散落的,细碎的,最不起眼的,提纲挈领,整理出来,便是点亮眼球的;
曾经被我们自己鄙视的抛弃的,放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却成了有价值的;
尘埋已久的,挖掘出来,擦去泥土,便是新鲜的;
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的,经过强化、提升,便是令人惊叹的;
别人虽然也有,我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做出名气,做成规模,便是让人震撼的。
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厚重的土壤里,孕育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曾几何时,乡土的,因为土,被鄙视,被排斥,被抛弃,乡土文化在广袤的乡土中国,气息殆尽。当自卑自惭自菲自毁的习气蔓延的时候,当西方风潮席卷而来,冲撞、毁坏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时候,我们要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要像抢救濒危的动植物国宝一样,抢救仅存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信仰,传统信仰里饱含传统价值观,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
第四章:专业化是特色,更是发展速度
提示语——
专业化,就是特色。有特色,就有竞争力。小城镇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必须走“专业化小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小城镇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必须走“专业化小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专业化小区域经济,是指发生在一个小区域之内的具有专业化生产特征的经济。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小区域,将小区域内分散在各个产业上的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到一个优势产业上,培育专业化生产之镇,就是专业化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小城镇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
第五章:把祖宗留下的宝贝看好
提示语——
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集中最隆重最丰富多彩的节日,承载了厚厚的价值信仰。
但是,若干年后,人们会打电话问旅行社:年在哪里?年怎么过?或者上百度搜索:年是什么?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在现代化、城镇化之后中国人即将面临的现实。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努力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存续空间。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名称,保留有代表性的物品,保留有代表性的风貌,如老建筑、老街道、老作坊、老树、老井等,尽量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上引起人们的念想,牵动人的情思。人们在思恋念想中,完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完成了对故乡的认同、归属,像风筝一样,无论飞多高,总有一丝情感牵连着放飞点。
小城镇要为传统文化提供生存、延续的空间。传统文化是在传统的空间里诞生、展示、延续、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建筑为主体的传统空间,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温床和载体。离开了传统空间,传统文化难以存活、延续。
中国式庭院,像一辆大车,装载了满满甸甸的传统文化,一块块砖石,一扇扇木门,一幅幅门楣、门框、廊柱,一块块匾额,也就是说,这一块块砖头石头木头,附有图文之后,在大大小小的中国庭院里,在家堂之上、学堂之上、庙堂之上、朝堂之上,被高高悬起,占据了重要位置,享有崇高的地位,洋溢着数千年书香!流淌着数千年文脉!孕育着千百万民族精英!竟然将传统文化的作用放大到极致!反之,如果不给它们点缀、镶嵌的空间,不让它们占据这样的位置,何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第六章:园林深处藏师法
提示语——
小城镇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是先进的,值得我们自豪,更值得今天师法。中国古代城镇建设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讲究”——
1、讲究天人合一,遵循自然;
2、讲究阴阳辨证、对立统一、因果循环;
3、讲究自然、流畅、和谐、含蓄;
4、讲究情调、意境,蕴涵诗情画意。
这“四个讲究”,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法则,特别是在园林建筑中,体现得更充分更鲜明。由于大量古镇被毁坏,完整性不存,对这些传统的理念和法则,大多要从古典园林建筑中感悟、寻找。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园林之美,就是古典小城镇之美的浓缩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时尚。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涵盖面极为广泛,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借鉴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师法园林,尽量运用园林建造的规则——
借藏透漏,
高低错落,
转承启合,
柳暗花明,
虚实相映,
动静相生,
水陆相衬。
遵循这些规则,使小城镇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始终展现山景水景田园景,突出自然化、生态化,践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七章:集思广益造美城
提示语——
精品才能包涵文化,精品才能传承文化。粗制滥造,只能留下建筑垃圾,而不能传承文化。
小城镇建设要从长计议,立足千年定大计,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打造,精雕细刻,用潜耐淡定的心态打造一座具有文化特质的千年城镇。一任地方领导,哪怕只盖一座楼,只建一条街,也要让它成为精品,传之后世,成为未来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建筑垃圾。
无论一个“精”字,还是一个“美”字,都是真金白银铸造的。建筑风貌,投资巨大,对此,小城镇的领导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充分认识这样一个真理——
风貌也是生产力!
如同一个人一样,相貌平平,不会引人关注。小城镇也是这样,相貌平平,也不会吸引眼球,更不会变成生产力。
要特色,就必须大投入;
怕花钱,就无特色。
当小城镇因风貌独特而引人关注、令人向往的时候,城镇风貌将会产生强大磁力,吸引、聚集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带动旅游观光业发展。因此,小城镇的领导者要解放思想,敢于花钱买风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下列等式可以成立:
投资风貌=高效回报!
【精彩评论】
留住乡愁
铁流
前几日,闲暇时到书店去,被一柜上的一本名为《记住乡愁》的书吸引住了,随手翻阅几页,便决定买下来。这本署名为庄乾坤所著的书,应该说,这是一本随笔集,仅看书名,就把我吸引住了。文中的“中国会不会上演逃离曼哈顿”,“没有乡愁的小城镇”,“把祖宗留下的宝贝看好”等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心中的乡愁情结。读罢此书,各种难以言表的乡愁,从字里行间里溢出来,爬上了我的神经末梢,爬满了我的心头。
30年前,我告别那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来到了火热的军营,尽管故乡一度贫穷不堪,可无数个梦乡中,满满的都是故乡的影子,那村前小河里的莲叶和映日的莲花,还有村中心那棵不知多少经年的古槐。可是,如今故乡已经没有了宋朝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景致了,就连我们儿时玩耍嬉戏的小河也难觅踪迹,还有那棵见证了乡村变迁的古槐,也被后人砍伐了。
每当梦乡醒来,我就在脑海里搜寻故乡那些难以磨灭的乡土“元素”,可是这些“元素”正在消失。就犹如庄乾坤先生《记住乡愁》里叙述的一样,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春天的到来”,我们周围疯长起来的都是“没有乡愁的小城镇”。
几十年前,当我在远离故乡的异地读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的时候,我一下子为家乡的那棵古槐还有那片莲叶找到了注解。这些家乡的符号,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乡愁吗!?乡愁是一只风筝,无论游子飘泊到何处,都有一根线牵着你。近些年来,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灵最敏感的一隅,关于乡愁的字眼愈来愈多。乡愁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流行词之一,乡愁是什么?乡愁在哪里?在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现代化、城镇化的飙风中,柔柔袅袅的乡愁还留得住吗?读了庄乾坤先生的《记住乡愁》,我感情的闸门一下子开启了,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从《记住乡愁》中我知道:全世界都用“城市化”这个词,唯独中国用“城镇化”。庄乾坤还言道:城市,除了是资本的乐园,还能不能成为人类的家园?!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像一群在草原上游荡的羊群,这段话,尤其震撼我,我想,它也同样会震撼着无数的读者,还有我们这个过于“感性”的社会。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影视片蜂拥而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全都是摩天大楼,国人都觉得,我们也应该是这个一样子,很多人偏狭的认为,这才是改革开放,于是乎,中国城市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起来,哪个城市建筑越高,哪个城市就越有气派,对外改革的力度就好像越大,不仅这样,城市还出现了越来越多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裤衩”楼等等。当今,一些城市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人口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得不把建筑的步伐迈向云端,这也许有情可原,可吃惊的是,我们所有的城镇都像中了魔咒一样,都在为自己城市的胸脯挺的越高,越引以为豪!如今,美国曼哈顿的一些居民因为难以忍受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正上演着一出《逃离曼哈顿》的话剧。当中国成千上万的城市将来也成为美国曼哈顿模样的时候,我们该逃离到哪里去?逃到小城镇?要知道,我们的小城镇,也正在向高楼大厦迈进呢!将来,我们所有的乡愁符号,都会消失殆尽。
庄乾坤先生的这本书告诉读者,乡愁对每一个人、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意义所在。
是的,我们该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化的铁铲下保留住一部分乡愁?让乡愁存续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子孙后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惟一没有灭亡的的古老文明不被灭亡。
读完庄乾坤先生的《记住乡愁》,我写下了这篇文字,特名为《留住乡愁》! ( 《齐鲁晚报》2015年1月17日登载 )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留住“乡愁”
——评庄乾坤长篇散文体策论《记住乡愁》
赵进斌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创造、积累了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乡土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中华诗词文牍中颇多赠别忆往、羁旅怀乡之作,恰恰是祖辈安土重迁观念的折映,落叶归根仍是中国人颇为重视的人生归宿。乡愁和爱情一样,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席慕荣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曾是祖辈心灵深处宁静温馨的港湾,
中国在经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率达到了52.6%,然而,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也产生了诸多弊端,生态环境污染、城镇规划建设粗放、基础设施滞后、大拆大建毁掉传统文化等问题凸显。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我们本来拥有最美的乡村和最古老的文化,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但近年来,在城镇化大拆大建的过程中,许多古村落、古老建筑和传统文化被随意丢弃了,祖先留下的宝贝已经到了消亡的关头,延续下来的风土民情消失了,“千城一面"、“万镇一面”正在向农村蔓延,甚至可能变为“万村一面”。到那时,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无处依存,乡愁无处可寄。
“记住乡愁”这四个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乡愁一词已成为时下社会流行频率很高的词语。
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对以往大拆大建、圈地盖楼的粗放的城镇化做法进行了纠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
近日,由庄乾坤撰写的《记住乡愁》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恰巧在第一时间获赠本书,用一个星期时间读完,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章节编排简洁明快、图文并茂,图片囊括许多古今中外建筑艺术造型,风格各异;文字短小精悍,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再加上夹叙夹议、亦谐亦庄,生动有趣。总之,是一本集感受乡愁和学习小城镇建设知识不可多得的普及型专著。
《记住乡愁》全书分为七大章节,每一章前面,作者均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概括出本章的中心思想,令读者在阅读时能领会本章要义,加深印象。庄乾坤是较早在中国城镇化热潮中冷静观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并撰文呼吁的作家。近十年来,他走过许多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一路观察,一路拍摄,一路思考,通过长期的积累、酝酿,才有了这十万余字的散文体长篇专著《记住乡愁》。书中每一章节,无论是欧洲各具特色的古老小城镇,还是美国琳琅满目的现代摩天大楼,无论是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还是北方古朴粗犷、雄浑的士绅宅院,均被作者有选择地收入。文笔纵横,迥回曲折,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冷静剖析,叙述中不时夹杂着幽默调侃,兴趣盎然。在不少章节里,作为本地成长的作者,由于对地域历史文化的熟稔,在信笔论证本土乡愁时,大量使用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宗教仪式术语,更增添了乡愁一词的说服力、感染力,让人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记住乡愁》用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犀利的观点、生动的例证告诉人们,什么是“乡愁”,“乡愁”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现代化、城镇化的铁铲下保留住一部分“乡愁”,让“乡愁”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古老中华文明不被灭亡。总之,本书对于县以下党政部门、国土、环保、建设、建筑规划部门干部而言,是一本集知识性积累、专业性实用于一体且普及性很强的规划建设方面的知识专著。
毋庸讳言,城镇化中有不少“宏伟蓝图”是地方行政长官“指点江山”与规划人员“闭门造车”的主观产物,被异化为毫无顾忌的“造城运动”,“赶农民上楼”。著名作家冯骥才指出,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他强调“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深厚的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传统古村落的消失,是我们文化巨大的损失。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这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消亡、悲哀。而一个没有自身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的民族,很难说它会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正在开启的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是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引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释放巨大内需,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具体来说,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小城镇,有两方面内涵:从时间角度看,是要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与旧环境的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将农村的记忆拆除,保留地域的历史感;从空间角度讲,则意味着在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的基础上,通过新型城镇化弥合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让曾怀有乡愁的人能够就地择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乡愁》一书的意义带给我们的,不乏深沉地启迪、启发和思考。(《中国艺术报》2015年4月17日第七版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