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读过这段话,生出一丝闲情,没有山泉水,只好泡一壶自来水的淡茶,坐在书房读书。 闲情必读闲书,找出李渔的《闲情偶记》,随手一翻,抛硬币赌博一样,竟然是萝卜一节。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便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李渔说的萝卜丝小菜,只是普通的小菜,小时候,一到冬天,白菜、土豆和萝卜。老三样菜,只有变着花样,才让人有点新意,增添食欲。李渔管它叫萝卜丝小菜,我们称为咸菜。做法极其简单,一只青萝卜,切成细丝,拌入辣椒面、精盐和蒜泥,撒上味精。腌制一下,中午即可下饭。如果条件允许,浇上几滴香油,味清香诱人。 母亲更多的是包菜团子,免去做菜的繁杂,也调一下我们的胃口。我家有一个饭盆,盆底的图案是两条游动的红金鱼。每次要剁多半盆的馅,才能够一次的量。青萝卜剁碎,不是什么好活,需要耐心和时间。我将“熊猫”牌的半导体收音机,调到文艺节目的频道,无非是样板戏。菜墩子放到地上,萝卜先切成片,再切小碎块,然后就是乱剁,直到剁碎为止。干这种活,有力气使不出,只有一下下地剁,心急都没有用。 吃太多的萝卜,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一看到萝卜,就有反胃的感觉。萝卜对人身体大有好处,它还有药用价值。萝卜,又名莱菔、水萝卜,二年生草本。根肉质,长成圆形,或圆锥形。《尔雅》中称萝卜为芦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已经有对萝卜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的三卷汉族药学著作《滇南本草》中说明:“白萝卜杆叶,治脾胃不和,宿食不消,胸膈膨胀,噎膈,打呃,呕吐酸水,赤白痢疾,妇人乳结、乳肿,经闭。”古人对萝卜的药用,早就有所关注,民间有俗语说:“萝卜缨子是个宝,止泻止痢效果好。”人们对萝卜了解得不够全面,只吃它的根肉,忽略萝卜缨子的营养价值。 近日读东北文化研究学者施立学的《关东岁时风谷论》,有一篇文章写道,五月二十五为萝卜生日,他讲关东有一则民间传说: 有个叫罗姑的姑娘,家里很穷。一天为病在床上的母亲讨饭,躲进一座小破草房避雨,把讨到的半块饽饽给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送给罗姑一包药,给老娘治病。一日三遍,连吃三天,老娘就能下地走动了。 罗姑又依照白发老太太的嘱托,把剩下的药种在地里,长出了脆生生、甜滋滋的东西,因为是罗姑娘种出来的,邻居们就把这东西叫罗姑,后来叫来叫去叫白了,就叫罗卜。 再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知道了这件事。孔夫子咬文嚼字呀,认为罗卜应为草本,就在“罗”上加个草头,于是成了今天的“萝”。 因为最初罗姑种萝卜是在五月二十五,这天便成了萝卜的生日。直到今天,人们种萝卜,还是按照这个日子适时播种。 从传说中,考查出善报的古老传统,透出平常的人间菜,有着药用的功效。 小年前一天,妻子说这天要包水饺,做什么馅的?我看到厨房有一只大青萝卜,顺口答出萝卜馅的饺子。萝卜素馅不复杂,萝卜剁碎,炒几个鸡蛋,放一些虾皮,加入花生油,将它们拌匀。吃时的作料有讲究,辣椒油、韭菜花、蒜酱调配一块,水饺蘸料入口,吃出一种萝卜的香气。民间有一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真是个宝。 过去吃萝卜时,看到头保存完好的切下头,在盘子中倒水,把萝卜头泡进去。每天它接受阳光的照射,一天天过去,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冒出的嫩芽。我们都叫它萝卜花。 我有一本包立民编著的《张大千家书》,闲时常拿出来翻看。张大千的画极喜爱有人情味,他还是一位美食大师,烹饪大师,他还创造了“大千菜”,这在画界并不多见。他崇尚自然,画的大多是普通的蔬菜,在宣纸上用墨线表达出来。他画过许多的萝卜、白菜、蘑菇、竹笋,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在画家的笔下,是一个个有情有感的生命。《蔬果图》张大千曾有题跋说:“闭门学种菜,识得菜根香。撇却荤腥物,淡中滋味长。”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的序中写道:“能调蜀中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餐待客。” 周作人所说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这句话不仅有古典的浪漫,也表达返朴归真的心境,是人生的境界。一只白底蓝花的盖碗,泡一汪淡茶,喝一口慢慢地品,窗外落雪纷飞,偶尔有一片雪花粘在玻璃上。这时喝茶,不同于周作人的说法,有二三好友相伴共饮,读书是最好的伙伴。窗前一盘萝卜,吐出一点嫩绿,读书累了,在绿中寻找春天的痕迹,难得的闲情。 (高维生) |
淡中滋味长
发表时间:2016-03-30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