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不是贫困大学生的隐私?

作者:刘建国 马长军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04.02

       大学帮困该不该公开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贫困大学生该如何正视自己的“贫困”?

       编者按:南京理工大学近日启动“暖心饭卡”项目,通过对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数据分析确定受助对象,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受助学生的饭卡,除受助者本人外再无人知晓。本报3月26日刊发社评《别让“暖心饭卡”遮蔽了公平问题》,认为大学生享受了贫困生助学金或其他补助,应当承担公开个人基本信息的义务。大学帮困该不该公开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贫困大学生该如何正视自己的“贫困”?

大学帮困亟须补齐制度短板

文|刘建国

       既然是扶持贫困学生,就应该做到精准对口,避免贫困救助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即便贫困是学生的个人隐私,但由于救助金作为公共利益,关涉到在校所有大学生的权益,就应该确保救助制度的公平和规范。补贴的标准如何,通过什么方式发放补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要讲究人性化、科学性,既能实现精准扶贫,又能照顾学生的自尊心。正因为如此,对于某些高校采取的名单公示方法,很多人都认为伤及学生内心感受,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

       应该说,学生的贫困信息也是一种个人隐私,假如助学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即便秉持了公正透明的初衷和目的,也容易变成“好心办坏事”。正是因为某些贫困学生害怕被“示众”,无奈之下选择了放弃救助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读大学时,每个班级内的救助名额以及救助金总额都是固定的。那么,到底应该对谁给予救济,都要求学生递交贫困救助申请,然后站在讲台上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最终经过评定之后,再在公示栏予以公示。应该说,在这种救助模式下,贫困学生需要自揭“伤疤”,并接受其他学生老师的戳弄,这无异于心灵层面的一种煎熬。

       贫困是无法避免的,但在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贫困犹如隐藏在衣服里的一道“伤疤”,不想被别人目睹,更不想被别人触碰。避免触碰贫困生的“伤疤”,并确保帮困中的公平和公正,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行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从这个方面而言,救助和帮困的过程中,要以贫困学生隐私和人格尊严为制度基础,在进行物质帮困的同时,实现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帮困,体现出制度层面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新大学生入学时,很多高校都会开通绿色通道,只要贫困学生手持相应的证明材料,往往会优先入学。但是,方便大学生入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现象,以至于一些高校开始考虑取消绿色通道。应该说,绿色通道的开设与取消,与当前大学生帮困所面临的尴尬具有相似性,那就是制度层面的设计,难以实现个人权益保护与公平公正的兼顾,导致学校只能“一刀切”,缺乏妥善周密的应对。

       强化校方责任,由校方对帮困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面对贫困学生,校方不能仅仅以发放金钱为最终目的,还应该完善和构建调研、跟踪制度,覆盖贫困学生家庭、政府社区、原毕业院校等等。通过动态、无缝隙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随时确保贫困生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将个人贫困信息与诚信体系挂钩,一旦出现弄虚作假等情形,给予严厉的失信惩戒。同时,资助贫困生的资金发放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依托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内部管理和监督作用。

       面对贫困学生,校方在救助的方法和方式上,应该基于隐私保障的视角,对管理制度进行充分必要的改革。大学帮困面临一定的掣肘和障碍,管理层面的漏洞也确实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校方偏离人性化监管的理由。只有恪守人本理念,在制度上坚持突破和完善,才能在贫困救助和保护学生隐私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你对贫困越敏感贫困就越显眼

文|马长军

       无法坦然面对贫困的,何止是那些贫困的大学生?不少自以为十分同情贫困生的人好像越来越敏感,一说谁是贫困生,往往马上就联想到“歧视”、“羞辱”、“不公平”,觉得损害了贫困群体的尊严。贫困虽是事实,但在他们那里却不可言说,更不可触碰。

       为什么怕把话说到明处呢?有人总以为贫困群体敏感脆弱,于是就应该刻意回避以示尊重,都在替贫困群体“害羞”而遮掩,这与其是贫困的隐私化,不如说就是认为贫困是耻辱。这恰恰透露出某些人的潜意识:贫穷就是丢人的。害怕被别人歧视,本身就是自我矮化,感觉自己低人一头;而害怕自己不小心歧视了别人,则往往表明自己内心原本就认为别人“低人一头”,只是怕自己的想法不小心显现出来,引发不必要的尴尬。

       贫困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任你千方百计也无可回避,你越敏感,它就越是显眼。有形无形的贫富鸿沟,本来就不是张榜公示划出来的,也不会因取消张榜公示而自然消除。某个学生是贫困生,你不说他是贫困生,但你还是知道他穷,甚至你也觉得他贫困羞于示人——你的同情态度本身就说明,你绕不开。大家必须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话题,让身处贫困的学子们在开放而轻松的气氛中认识自我。贫穷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谁心头的耻辱伤疤或脸上的罪过烙印,贫困生接受资助是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种尊严,而不是谁的恩赐。

       要帮助贫困生学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贫困本身,别老是提醒他们,否则只会加深他们对贫困的恐惧和羞愧,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更加敏感,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