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全球的通行证
全球化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要想实现顺畅、友
善的交流,需要“礼貌”这张全球畅行的通行证。
一位熟识的外国教授很郁闷地给我发来一封邮件,提了一个让她耿耿于怀很久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大多没礼貌。事情的缘起是,一位刚刚入学的中国留学生申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约见了几次面,次次迟到,而且从来不说“谢谢”,也从来不说“对不起”。我说也许这位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她很严肃地回复道:“不,这与性格没有关系。”
或许是出于面子的原因,我没有对她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有深切的体会。这些年参与了大量对外交流的活动,也在国外长期生活过,很难不注意到这个差异:至少是在各种正规的社交与公共场合,欧美国家的人要比中国人讲礼貌得多,社会各界对于礼貌的要求也比我们高得多。例如,法语中的第二人称单数有敬辞vous(您)和非敬辞tu(你)的差异,与不熟悉的人讲话若不用敬辞,不但对方会很不高兴,身边的人也会觉得讲话者缺乏素养。而且,在欧美国家生活,无论讲什么语言,“对不起”和“谢谢”是需要时时挂在嘴边的,该说的时候不说,搞不好路人也会报以冷眼。
毫无疑问,我们也曾有过文质彬彬、以礼待人的年代,但出于种种原因,这种风气似乎变得不合时宜了。我也曾问过一些年轻人,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一种解释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动辄对人说“谢谢”或“对不起”会显得“虚伪”。这个答案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或许在于新的阶层正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断形成,而刚刚获取某些阶层身份的人的心态,也在发生悄然的转变。在很多人看来,语言也是身份的象征,仿佛对他人过于有礼貌,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一般。不信的话,看看绝大多数人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的态度,就明白了。
当然,欧美社会也有很多不讲礼貌的人,这些人的粗暴无礼也有各种各样的根由,比如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比如文化中自由狂放的基因,等等。但这样的人通常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然而在我们的社会里,似乎很少有人觉得没礼貌是个多大的问题。反而彬彬有礼的人时常面临“虚情假意”、“外交辞令”的批评。
做这番比较,没有妄自菲薄的意思。礼貌与否,似乎也不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成什么根本的阻碍。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要想实现顺畅、友善的交流,需要“礼貌”这张全球畅行的通行证。这是因为,无论“对不起”还是“谢谢”,体现的都是对他人的最本真的情感的尊重。打扰了别人要认错,获得了帮助要致谢,这本来也是毫无争议的交流逻辑。为何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了“虚伪”呢?退一步讲,就算讲礼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虚伪”的一面,但在现代社会秩序形成的过程中,这种“虚伪”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