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秋月御梨香 
发表时间:2016-09-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赵州有特产,名曰雪花梨。雪花梨的栽培历史可上溯到两千五百年以前,早在魏文帝时就被诏令为宫廷御梨。雪花梨的肉质洁白无瑕,似霜如雪,琼浆满腹而剖之不流,玉液填胸而吸之不出,有“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之说。因其果肉极白,堪比象牙,在坊间雪花梨又叫“象牙梨”。自古至今,咏诵雪花梨的诗句数不胜数,但诵来吟去,觉得没有比南宋人张斗埜“蔽身三寸褐,贮腹一团冰”更好的诗句了。
  范庄镇是坐落在滹沱河故道上的一个古镇,是雪花梨主要产区。围绕范庄镇还有四五个乡镇盛产雪花梨,总面积超过二十五万亩。这里,春天梨花绽放是“冰雪”的世界,秋天硕果累累是金色的海洋,极富诗情画意。每年金秋时节,万亩梨园挂果飘香,黄澄澄的雪花梨缀满枝头,像是仙人在林间点亮了一树树灿烂的灯。这些百年以上的古树群落,树型奇美,疏密有致。秋阳透过树冠的枝叶洒落在地,光影斑驳。秋风拂过梨园,透明的树叶在风里摆动,怎么也藏不住那些肥硕的、压弯了枝条的果子。
  秋风起,梨下树的日子,当是村里大人和孩子最为快乐的时候。大人爬上梯子从枝叶间卸梨,不安分的孩子们则在树下捉昆虫、采野花尽情玩耍,不时从梨堆里挑出最大的梨果,啃上几口,一股新鲜好闻的香味,便在林间弥漫开来。赏秋的游客进了梨园,树上的梨尽可随意摘着吃,淳朴憨厚的梨农是不会责怪的。
  “梨王”大赛,就像是草原上的那达慕,是梨乡人狂欢的日子。每年这个时节,梨农们都不忘聚在一起,赛出“梨王”,庆祝又一个丰收年。二○一六年“梨王”大赛定在曹庄村。这天,曹庄村张灯结彩,三百多户梨农带着自己心中的“梨王”从四面八方赶来。“梨王”是有标准的,既要口感好,还要品相佳。王成伟选送的一个皇冠梨重三斤六两,含糖量达百分之十二点九,一举夺得“梨王”桂冠。王成伟笑呵呵地说:“其实,这皇冠梨是我们培育的一个新品种,而传统品种雪花梨的‘梨王’更大,最大的两公斤多重,个头儿比娃娃的头还大,含糖量可达到百分之十六。”言谈间透着无比的自豪。
  梨果有多少种我没统计过,估计不会低于百种。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生梨》里写道:“梨有两种:花瓣圆而舒者,其果甘;缺而皱者,其味酸,亦易辨。”文震亨把梨子分为甘甜和发酸的两种,并给出了鉴别方法,至于准确与否我们无从得知。过去赵州梨果的品种主要是雪花梨和鸭梨,雪花梨鲜甜可口,香脆多汁,而鸭梨口感发酸。有经验的梨农是从枝干的长相以及开花早晚区分两种树的。
  清代文人李渔在《真定梨赋》中曾赞美赵州雪花梨:“梨之佳者有五美,不则具四恶。四恶维何?曰酸、曰涩、曰有渣、曰多核;美则甜也、松也、大也、汁多而皮薄也。存五美而去四恶,其唯真定之梨乎?不可谓他处绝无,但偶然一见,不似真定之遍地皆然耳……到处有佳梨,而入贡必需真定(赵州)。”
  事实上李渔并没有毫无根据地夸奖,不然他不会称赵州雪花梨乃“百果之宗”。雪花梨不是天花乱坠吹出来的,它的好处最终要落实到一个吃字上。说起吃,雪花梨的食用方法就能写一本书。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雪花梨的一种吃法,取名《橙玉生》:“雪梨大者,去皮核,切如骰子大。后用大黄熟香橙,去核,捣烂,加盐少许同醋、酱匀供,可佐酒兴。”赵州梨区至今还传承诸多食梨习俗,除鲜食外,熟食便有煮梨、蒸梨、烧梨、烤梨、煨梨、烀梨、雪梨豇豆汤、雪梨粥、梨丝窝头、拔丝梨、梨茶饮等等。
  梨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果,它能健胃润肺,而入秋食梨正是时候。《本草纲目》记述:雪花梨“甘、微酸,寒,无毒”,具有清心润肺、利便、切片贴烫火伤、止痛不烂等功能。赵州的一些酒家还推出了一款川贝炖雪梨。他们将雪梨洗净削皮,在上端三分之一处切开,去核掏空成梨盅。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枸杞和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放入蒸锅,小火炖一个小时上桌。有资料说,川贝炖雪梨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有明显疗效。
  “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这是南宋诗人葛天民所作的一首《尝北梨》。虽然不是描述梨的味道,但他以自己喜欢的梨果入诗,寓情于物,表达了对国家衰亡的伤感之情。

                                                                                                                    (赵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