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或缺的业余修为
薛建玲

        爱因斯坦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的修为对于当下一线教师的职业能力养成愈加重要。剪报、散读与聚谈是笔者长年坚持的业余修为,不妨与同行诸君聊作交流。

       剪报为宝,育人参考。平日里教师会接触到各类书报杂志,其中不乏涉及教学教研、励志育人、管理方略、专业发展、班级建设、家庭教育指导等方方面面的优秀文字和图片资料。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的剪报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分类整理、集纳成册,则不失为拥有一部教育类大百科全书,需要之时信手拈来,无疑会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好帮手。剪报之所以有育人功效,首先,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教师个人贮存的信息、接触的范围是与其无法比拟的。其次,剪报内容往往文字简洁、行文规范,不少老师“急拿急捉”时无法达到剪报所表达的水准。再其次,剪报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散读为乐,修为日课。散读即不带目的、不择内容的阅读,时间长短不限却总会有所收获。在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读书之于教师,可以给我们第三只眼睛,帮助我们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散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读书”方式,自然是一种别样的心境,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散读之“散”,一则是因其阅读内容宽泛,并不仅仅限于教育本身,且通常文字精短,或散文、或诗歌,甚至是通讯报道、新闻链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再者,“散”之为“散”,还因其有较大的随意性,前提是有“闲”即可。如此之读,较之于诸如中国四大名著这些所谓的“深阅读”,少了些潜心研读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也正因如此,对当下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群体而言,散读便有了可行性。将散读当作日课,最好做到把读后的所思所感写进读书笔记,即是我们的生活“智囊”。

       聚谈为媒,和谐共赢。南宋大学问家吕东莱说过:“学者,平居相聚,最为有益。”三国时的孟宗就学于南阳李肃的时候,他的母亲便特意为他缝了厚褥大被,供夜晚同寝谈课,为的是让孟宗多交些好学的朋友。其举正契合了当前新课改下的集体教研活动。教师的集体教研也需效仿古圣先贤的“平居相聚”,在进行集体研讨时,注意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不要搞“一言堂”。大家聚在一起,不分主宾就坐,达成一堂和气,这样每个参与者就会积极地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有利于产生一种聚谈效应。

                                《中国教育报》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