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当下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质量时代”。所以,提高教育质量必然成为我们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最普遍的战略性概念。
为什么要开启“新质量时代”?
今天,很多校长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教育投入很大,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很忙碌,但民众似乎对教育还不太满意。教育行政部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对教育增加了很多的资源投入,但现在,这些基本要求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诉求。这也让我们思考:以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率的方式应该成为过去时;让学生全面发展、回归教育人文价值,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成为今天判断教育质量、教育效率的一个标尺。
譬如,上海有一个非常大的慈善机构曾捐了很多钱盖学校、购设备。但今天,这个慈善机构发现,教育慈善不能仅满足于捐赠一些资源,而是要让教育真正作用于孩子,使其内心发生改变。因此,他们提出了捐赠课程,并把这个课程称之为“梦想课程”,让孩子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起联系,让课堂内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让今天的学校生活与他的未来生活建立起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从温饱型的小康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后,人们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从以财富来评判幸福感转变为以多元视角来评判幸福感。所以,财富已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决定要素。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等一系列的表达内心感受的软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及教育价值取向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们忽视了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以使人的潜能尽可能地发展;我们常常要求教育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却忽视或者轻视了教育的长期效应;我们只看到教育工具性价值的一面,但却忽略了教育的本意和终极价值。所以,今天,学历高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对于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共识。
“新质量时代”需聚焦核心素养
我们迎接“新质量时代”,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必须把促进人的发展、使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要强调提高学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要让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能够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实就是直面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就是要思考教育,怎么在我们所面对的未来社会环境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存。
核心素养体现了“新质量时代”的价值观,聚焦核心素养,所追求的就是适应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就是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一生的幸福而奠基的。我们今天倡导并践行这样富有时代性与先进性特征的主流价值观,才能在“新质量时代”的转型发展中,让教育实现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目标,才会让今天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更加满意。因为追求人的幸福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时代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内心所追求的。
“新质量时代”的课堂样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出版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写道:“知识在有关学习的任何讨论中都是核心议题。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对知识、学习和教育重新下了定义。
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知识本身与创造以及物质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所以知识不再是用学科符号所表达的描述性、解释性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同它的社会环境、文化都息息相关的。基于这样的方向,我们所说的知识包括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知、技能及价值观等在今天的教育、课堂上,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转型: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老师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教学设计。
所以,今天的课堂已经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域,它是思考、发现、探究以及认知建构的地方。而教材已经不是等待学习的内容,而是动态的、与学生经验发生发展是连续相关的。所以,课堂要慢慢地转变,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态度与社会责任等。
(作者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9次学术年会”上的主旨发言编辑整理,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