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发表时间:2017-02-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节目中出口成章的精彩点评,也收割了电视机前的无数粉丝。甚至在他4年半没更新的微博上,粉丝们蜂拥而至留言,“康老师,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秒变小迷妹”“绝不放过你的点评”“当之无愧的学术男神”……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康震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诗词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尽管篇幅不长,却敏感地捕捉了中华民族全部的情感世界——亲情、友情、爱情。这种功能至今没有削减。”康震说,“我们喜欢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喜欢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我们从这样的诗词中,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唤醒我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大会“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在年龄上以90后和00后为主。诗词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康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年轻人都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需要美好的文学作品来装点和升华。中国传统诗词具有独特的东方美感,正好可以作此用。

  二是现代社会物质特别丰富,可能发生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的不良倾向,而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人的异化,培育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内心世界,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情操、理想、志向等各种美好的想象,提升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季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的惊艳表现让媒体关注到了她的母校复旦附中,一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中;但也有一位上海语文特级教师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16岁的中学生获胜,固然与她的诗词趣味和修养有关,毋庸讳言,与她正在熟练使用的应试技巧也有关系。”

  对此,康震认为,应试不应试与诗词教育没有关系,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诗词教育不可或缺,自然也会成为考试的内容之一——即便在古代,诗词也是考试内容;但另一方面,国民教育是基础,我们也要在课堂之外,通过家庭、社区和其他实践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厚的诗词教育氛围,来提升青少年的诗词修养。

  康震说:“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