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胡适: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
 
发表时间:2017-03-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是胡适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就任北京大学教授100周年。日前,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在京举办了“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胡适”展以志纪念。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他在学术思想上开一代新风,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影响甚深。“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胡适提出的创造中国新文化的纲领。

  胡适也是颇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所向往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寓意着中国文化的复活、再生与重生,而他自己却在汹涌澎湃的时代未能完成个人的学术夙愿,为后学者留下遗憾。对于胡适的反思,唯有将他置于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中来认识才有意义。

  展览中展出了胡适与友人的通信、胡适的照片、手稿、藏书票、藏书章等,其中有罗斯福总统写给胡适的信,还有蔡元培、李大钊等人与胡适的通信、胡适译古波斯诗人莪默诗手稿、胡适手抄的徐志摩日记、胡适所藏清刻本《忠义水浒传》书衣上的题记等,发黄的纸张浸透着岁月的沧桑,丰富的展品折射出胡适的心路历程。

  展览期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做了学术讲座“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世界——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胡适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出校友,1915年至191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打下了博而精的学术基础。胡适终身信奉实验主义,并与杜威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长久关系与深厚情谊,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邹新明做了《胡适留美期间对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与译介》的学术讲座。据邹新明介绍,胡适在北京大学留下4万多册藏书,他主编了胡适藏书目录四大册。邹新明根据胡适藏书整理的一手材料,结合胡适日记、书信,探究胡适留美期间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译介对其倡导的文学革命的影响。

  邹新明说,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在诗歌方面,他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戏剧方面,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小说方面,虽没有创作,却翻译了一些西方短篇小说。他在《短篇小说》“译者自序”中说:“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个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胡适后来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指出,《文学改良刍议》主要着重于破坏,从建设的角度讲,文学革命需要注重的两点,其一便是方法,而这就需要向西方学习,包括西方短篇小说的翻译。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

  邹新明认为,胡适留美期间对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和翻译,是其文学革命主张与实践的重要源泉。(杨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