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探索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朱昕苗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需要课前精心预设问题、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以及教师耐心地侯答与适当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有效提问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字: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文结合高二哲学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公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谈谈对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初探。
一、课前精心预设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有效提问前提。问题预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学生知识经验与问题目标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在《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框题,在导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知识点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先一起回顾所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而指出: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由此引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的设计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过渡到新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认知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课堂的实践中这一问题的设置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次,问题设计还应该注重逻辑性。高中政治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严密性都要求问题的设置要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只有做到按问题的深度、难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分解,层层设疑,才能实现有效提问。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时,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的预设在教学实践中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三,问题设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在疑难之处抛出问题,引发认知的冲突,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于学生自知有疑之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科学地呈现问题,既提高了提问的趣味性和指向性,又鼓励学生大胆思索;对于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之处,通过情境的创设,有意制造矛盾,设置障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探知欲。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时,我选取了“中国式过马路”以及“醉驾入刑”两段视频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两个情境都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向性比较明确,其中 “醉驾入刑”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的设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
由于师生间思维的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把预设的问题自然巧妙地转化成生成性问题,紧追学生的反馈,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利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将大大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时,我利用“中国式过马路战歌”这一视频资源预设问题:“‘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次原因探究”。视频的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博得学生会心一笑,但抛出这一问题时,显然让学生有些为难。学生的发言只能从国人的观念、法制意识角度,没能从现状角度加以分析。当时的处理是教师自己讲述了对引发这一问题的现状,而后转入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的分析。这一处理也是这节课不足之处,课后的反思,在这一环节,若能作如下改动应该能收到不错的效果。首先,设问应直截了当,“在我国为什么会常常这种发生‘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的行为呢?”;接着,在学生只能从观念、意识角度考虑问题时,教师追问:“这种行为的存在除了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是否还有客观的原因呢?”,相信在这一追问之下,学生或多或少都能说上几点;最后教师归纳,产生这一行为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社会意识,客观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存在,进而转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本节课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生成性问题产生,需要教师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有效催生生成性资源。动态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需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敏锐、及时地把握与捕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倾听,捕捉到新资源后必须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出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即时调整预设目标,生成新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三、耐心侯答与适当评价
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调动探知的欲望,从而解决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呈现之后,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耐心地侯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适当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需要控制课堂的问题数量,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我曾经同时担任两所学校的两个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哲学教学,在同一课程教学时,根据不同的生情,对问题的数量就有所增减,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教学班在课堂的问题数量上一定要少而精,且侯答时间要相对延长,而且在侯答过程中还需要把难度较大问题分层次加以引导,才可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其次,思考时间长短的把握除了课前的预设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课堂观察。比如我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实践中,对“醉驾入刑”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视频播放之前,但是在视频结束之后又给了学生两分钟的思考时间,因为视频的资源要转化成文字,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两分钟其实并不是严格遵循,我主要根据学生的表情,以及平时对学生个性的了解,点名作答,并及时予以肯定,既鼓励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答题欲望,接下来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这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是很可贵的,因此这一问题也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第三,不同层次的问题侯答时间也不同,但要给予学生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只有不同层次学生都平等参与课堂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比如,在《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之后,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个问题相当容易,教材有着现成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之后,一位平时表现欠佳的学生,有表现的欲望,我毫不犹豫地提问了他,并且表扬了他的归纳能力,这大大激起了他的探知欲,以至于后面的问题他也能积极地参与思考,并举手发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加关注一些相对弱势的学生群体,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并且对于他们的回答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课堂提问只有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性目标。
第四,把握评价的艺术,提高评价的效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寥寥数语,但一定要恰当真诚,以激励与赏识为主,并富有针对性。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或是一个简单的拍肩抚摸来传达教师的评价信息。只要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就能使课堂提问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夕容.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性提问初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8月
2、孙寿玉.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探索.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