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林燕锋

摘要: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融入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 多元化 实验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中提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

一、利用经典科学史提高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

在经典科学史实验中,蕴含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针对科学史实验,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验的理解并提高实验设计的基础能力。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可采取如下步骤启发学生思维:

步骤一: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学生得出答案:自变量是叶片是否曝光,因变量是曝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而能使碘液变蓝的是淀粉。

步骤二:分析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因素。

学生回答1:在该实验中原有叶片存在的淀粉会影响因变量的检测,所以要进行饥饿处理。学生回答2:绿色叶片会干扰因变量的检测,所以要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或用碘蒸气处理。

步骤三:分析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内在原理,得出结论。

上述实验中,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发言、反馈、修正,最后自然生成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理解问题背后隐藏的实验设计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让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提高对细节问题的处理能力。

类似的实验很多: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等经典科学史实验等,在这些实验中,可通过上述基本的实验思路问题设计,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提高实验设计水平

在生物实验中,材料的正确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一个良好的材料,而在DNA的粗提取实验中,我们不会选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对于学生要作出正确选择,必须了解实验材料的特性。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往往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这意味着它的膜结构中只有细胞膜,是细胞膜制备的良好材料,但由于缺乏DNA,自然不能用来提取DNA了。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中,我们不能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过氧化氢底物本身就会加热分解,会影响温度这一自变量发挥作用。在研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我们不选择淀粉酶,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也会干扰自变量。而在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当我们选择底物淀粉和蔗糖时,指示剂就不能选择碘液,因为不管蔗糖有没有被分解,它均不会被碘液检测出来。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实验材料有充分的认知,还有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材料对实验本身的影响。

三、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实验素养

批判性思维是生物学科素养的核心之一,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中,正是通过质疑、反思、验证最后发展出新的理论。如在人教版必修3通过激素调节实验中,囿于定论的沃泰默在研究胰液分泌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并不一致,但他依然否定自己,屈服在传统理论之下。但斯他林与贝利斯则另辟蹊径,最终发现了促胰液素。所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批判性思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批判性思维精神,其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精神如何建立呢?我们知道,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尽管是经过专家设计考评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技术限制,或是材料的地域限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方法或是材料选择进行改良。但课本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神圣的存在,不容更改。所以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一些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改良,是批判性思维精神树立的良好途径。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对花生子叶的切片,传统方法是用刀片直接切片,但对学生来说要切出可用的切片,难度很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只需用刀片刮子叶内外侧,即可获得更薄的切片。再比如,在有丝分裂实验中,课本要求根尖取材为2-3mm,但实际上在解离漂洗染色根尖的过程中,经常找不到根尖,因为太细了。如果改为5mm,最后在制片前再减掉一半长度,效果一样、却更方便高效。实际上,这些只是很小的改动,但这背后反映的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和批判式思维。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一大步。

对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分析讨论是一个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存在一些错误的操作导致实验结果的色素带出现明显的偏离。教师可通过展示不同错误的色素带,请学生分析讨论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实验设计水平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实验错误的案例。因为一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课内外结合扩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水平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不亲自操作,很难有深刻的认识,而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观察周期,如果就依赖课内时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利用窗台阳台做场地,就可以观察蝌蚪的变态发育;利用花盆就可以种植玉米并进行玉米杂交实验、利用矿泉水制作生态瓶;在家可以做乙醇发酵实验、泡菜制作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在课间、课后或寒暑假时间进行,通过兴趣小组的建设能够很好保障这些实验的顺利进行。

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多过去没被发现的实验设计问题被大量提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课内外结合,大胆创新,严谨设计验证,制定合理的计划,使学生的实验素养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芯婷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案例的研发与实践 中学生物教学 2017(11):45-47

【2】邰玉韦 聚焦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生物教学 2016(8)9-11